我国的养生之道原则是什么?

2024-12-30 00:40:3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养生之道,自古以来为我国民众保健防病所重视。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摄生养性的内容已逐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养生学。

我国古代的养生之道,内容浩富,立论精湛,通过动形养生、饮食养生、修身养性、静神养生、调气养生等多方面修炼技法,以达到调身、调心、调息、调食、调眠的“调养”目的。

我国古代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就是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冬天则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还主张养生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等。

我国独创的养生之术,就是在养生基本原则指导下,经过历代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不断发展与完善,最终形成了动形养生、饮食养生、修身养性、静神养生、调气养生等多方面修炼技法。

所谓动形养生,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气功、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

气功古称导引、行气、练功、养生、吐纳。

殷周时期,我国人开始练习气功。它以“经络论”、“气功论”为理论基础,主要通过控制意念活动,调整呼吸气息,并辅之一定动作的活动,达到健身延年,防病、祛病的目的。

由此证明,我国发明气功已3000余年,是世界最早发明气功的国家。

古代医书《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极其丰富,基本原则是“顺自然,保正气。”主要观点有:

“法于阴阳”,即顺应天时,顺应四季气候以养生,保护生机,提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和于术数”,主张动以养形导引、按摩、气功、无所不包;

“食饮有节”,包括饮食和五味不能偏嗜;

“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指四季的作息制度与劳逸的适度,以防“过用病生”;

“恬淡虚无”,注意精神调摄。同时已认识到长生不死是不可能的,寿命的极限即天年是“度百岁乃去”。

《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

“吐故纳新”指做气功,“熊经鸟申”讲人就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这两种方法就是导引,

导引就是《庄子》所说的“道引”,是我国独特的健身医疗的养生方法,在春秋时期已经比较普及。据考古发现,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一卷有44幅图像的《导引图》,是已发现的我国最早导引形象资料,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解。

《导引图》中的男女老少,有的裸背,有的着衣,有的徒手屈指,有的执杖拿物,有的模仿熊猴豺狼的姿势,有的模仿龙鹤鹏鹰的动作。

《导引图》所描绘的呼吸运动文字说明中有“印浑”两字,是直接提到呼吸的。古代的“印浑”是仰身鸣叫的意思。图的形态是胸部扩张,双手向后举,其动作是加强对心肺功能的锻炼。

《导引图》中除极个别的蹲、跪式外,其余全部为立式运动。现在我国第五套广播操中的8个动作基本概括了《导引图》的精华部分。如上肢运动有“龙登”,扩胸运动有“印淬”,体侧运动有“螳螂”,腹背运动有“满政”,跳跃运动有“引颈”等。

《导引图》除徒手操外,还发现使用棍仗式运动,作屈身转体运动状,双手持杖。文字说明是“以文通阴阳”。这里的“文”是指棍仗。还有折腰式转体运动,脚下有一球状物,也是器械运动的形态。

《导引图》文字说明中直接提到治病的项目共有“烦”、“痛明”、“引聋”、“引温病”等12处,说明导引不仅对四肢部位的膝痛、消化系统的腹中,五官的耳目,甚至与某些传染病的治疗有着密切关系。

太极拳也是动形养生的主要内容。太极拳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别是戚继光的32式长拳,同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并注重传统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使太极拳成为了我国独有的养生保健运动项目。

八段锦是我国的一个优秀传统保健功法,形成于12世纪,后在历代流传中形成许多练法和风格各具特色的流派,动作简单易行,功效显著。

古人把八段锦这套动作比喻为“锦”,意为动作舒展优美,如锦缎般优美、柔顺;又因为功法共为8段,每段一个动作,故名为“八段锦”。整套动作柔和连绵,滑利流畅;有松有紧,动静相兼;气机流畅,骨正筋柔。

八段锦歌诀说:“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可见这个功的养生保健作用,而且它对场地显然没有特别的要求。

五禽戏是我国古代体育锻炼的一种方法,创始人是东汉晚期名医华佗。华佗总结了前人模仿鸟兽动作以锻炼身体的传统做法,创编了一套保健体操,包括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也就是五禽戏。它比瑞典发明的医疗体操要早1000多年。

一次,华佗看到一个小孩抓着门闩来回荡着玩耍,便联想起“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道理,于是想到人的大多疾病都是由于气血不畅和瘀寒停滞而造成的,如果人体也像“户枢”那样经常活动,让气血畅通,就会增进健康,不易生病了。

于是,华佗有时间就专心致志地研究锻炼身体的方法,参照当时古人锻炼身体的“导引术”,不断琢磨改进,根据各种动物的动作,创造一套模仿虎、鹿、猿、熊、鸟五种动物的拳法。

五禽戏模仿猛虎猛扑呼啸,模仿小鹿愉快飞奔,模仿猿猴左右跳跃,模仿黑熊慢步行走,以及模仿鸟儿展翅飞翔等动作。

通过这一系列的运作,能清利头目,增强心肺功能,强壮腰肾,滑利关节,促进身体素质的增强,简便易学,故不论男女老幼均可选练,待体质逐渐增强后再练全套动作。

五禽戏不仅具强身延年之功,还有祛疾除病之效。正如华佗所说:“体有不快,起作禽之戏,怡而汗出……身体轻便而欲食。”

所谓饮食养生,中医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

中医强调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享年72岁,在2000多年前能活到70多岁是很少有的高寿了。孔子的长寿,与他讲究饮食之道是分不开的。

《论语》中记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这些话的意思是说,食物放久变味了不吃,鱼肉之类菜肴腐败了不吃,菜肴的色彩不中看不吃,味道不鲜美不吃,不讲究烹饪不吃,不到用餐的时间不吃。

告诫人们讲究养生之道,注意饮食卫生,不要滥吃滥喝的意思。

孔子的饮食观对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影响很深,是我国食疗得以发展的基础,而且对民族兴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一大贡献。

唐代著名学者、医学家、饮食家孟诜撰写的《食疗本草》,专门汇集、介绍了具有滋补身体和治病疗效的各种食品,供人们使用,从而使人们从饮食中得到治疗疾病的效益。

《食疗本草》撰写于1000余年前,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本草专著。其内容散见于后世的综合性本草书中。1807年在甘肃敦煌石窟中发现该书的手抄卷子本。

饮食养生的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

在饮食养生方面,南宋诗人陆游的养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诗写道: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对于修身养生,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修身养性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7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

《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简言之,要做到“淡”字。

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

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对于调气养生,中医养生理论认为,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

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总之,养生之道在于动形结合、合理膳食、修身养性、静神调气,这样才能达到“调养”目的。

回答2: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