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南缘,距省会太原90公里。汾河穿境南流,南同蒲铁路、大运公路由县城西北侧而过,地处要冲,交通便利。平遥自古就是商贸集散市场,有“拉不完填不满的平遥城”和“小北京”之誉。
��平遥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相传帝尧初封于陶,故平遥亦称“古陶”、“平陶”。境内的中都,春秋时期就是晋国古邑,战国时属赵。秦始置平陶县,西汉置中都县和京陵县,北魏初废,改为平遥县。2700多年来,平遥虽一直是座县城,然而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却有过辉煌。
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782年),大将尹吉甫率军北伐猃狁,筑夯土城亘,驻兵拒敌于此。以后历代修茸加固,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重修,加砌砖石城墙。至今仍巍峨耸立,风骨犹存。
城墙规模完整,周长6.4公里。外观略呈方形,东、西、北三面俱直,唯南墙蜿蜒。墙高10米,宽 3-6 米。墙体内筑夯土,外包城砖,环周共有敌楼72 座,垛口3000个,象征着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每座城门均为重门翁城,顶建重檐木构城楼,城墙四隅筑有角楼。
整座城墙,垛堞绵延,楼橹耸峙。奎星楼、点将台、文昌阁点缀其上,以“龟城”饮誉古今。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华北第一城”。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古山西为商贾之乡 ,平遥可称晋商源地。邑人好商贾 、善金融之风世代相传。早在明代中叶,平遥地少人多,土地瘠薄,多有人外出经商谋生,“跋涉数千里,率以为常”。商贾足迹,遍布全国。延及清初,境内商业逐步繁荣。到康熙年间,以平遥商帮为劲旅的晋商,不仅称雄江北,且将势力扩展到江南。平遥商人多在当地设总号,在外地设分庄。到嘉庆十八年(1813),邑地“迩来商贩云集,居奇罗珍增前数十倍”。嘉庆末年,平遥商帮已遍布全国通都大邑,水陆码头。总号与各分庄及与客户之间,大宗项的批发、运销、中转业务兴旺发达,不少商铺批零兼营。各种货物源源不断运进古城,又直接发往省内外。平遥成为晋中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有“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商业的繁荣带动和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道光三年(1823),平遥商人首创日升昌票号,总号设在平遥城内西大街,在全国各大城市遍设分号。随之,票号业兴起,先后成立的平遥票号总数达22家之多,在全国70多个城镇码头设立分号 400余个,承揽了全国各地上至官银、税赋、军饷,下至商号、店铺的资金及个人私银的汇兑、存放业务。平遥城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票号中心城市。故有“进了平遥城,银子元宝绊倒人”之说。商业金融的鼎盛发展,为平遥创建了长达数百年的世纪性繁华和富庶。著名学者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一文中写道:“在山西最红火的年代,财富的中心并不在省会太原,而是在平遥、祁县和太谷,其中尤以平遥为最。”
2. 在遥远的云岭深处,在彩云之南,一座至今保存最完整的高原历史古城——丽江,她以美丽神奇而著称。这一方净土山清水秀,景观荟萃,民风淳厚,历史文化悠久,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向世人显示着古朴神秘的美,吸引千万游客,前来探索这令人惊叹的奥秘。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它位于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丽江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古城之一。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古代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如果筑城墙,就犹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这样显得不吉利。由此可见,纳西族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民族。
大研镇是一座古城,在丽江县城中,因为它四面被青山环绕,形状如同一块碧玉大砚,所以取名大研镇(砚与研同音)。它最初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距今大约有800年的历史,它盛于明清。当时丽江古城已具相当规模。
古时的城建方法是先行开河,然后依河水的来龙去脉进行城建规划,布街辟路。丽江古城的城建方法亦是依承传统的古城建规划法的经验,所以它也是中国古代城建方法的活化石。
古城保留了大片明清年代的居民建筑,均是土木结构瓦屋面楼房,多数为三坊一照壁,也有不少四合院,融合了纳西、白、汉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居民建筑布局灵活,注重装饰,精雕细刻。在他们的门窗上多雕饰花鸟图案,并且色调浓烈。这里的居民都喜欢在庭院种植花木,摆设盆景,无户不养花,无户不流水,形成了“家家流水,户户垂柳”的高原水城风貌,被誉为“高原姑苏”、“东方威尼斯”。
沿河建筑,是古城建筑的第一个特点。街的走势几乎与河流同步,构成一条土木瓦屋的建筑长廊,这是古城建筑布局的基本格式。因为水渠密布,跨水临渠的建筑十分普遍。
依山建筑,是古城建筑的第二个特点。古城盘亘于崇山峻岭之间,沿街建筑此起彼伏,因山势起伏而不断变化。光义街的光碧巷和金星巷一带建筑,少了临河的喧哗,而多了依山的幽静。
临街建筑,是古城建筑的第三个特点。古城中心,由整齐繁华的铺面围成一条方形街面,称四方街。街面宽广,主街有四条,分别向四周辐射。每条街道又分出许多小街小巷,街巷相连,四通八达,像一条血脉贯穿古城。在适当的部位,还留有休闲的空地。每条巷道,均由五彩花石铺就,雨季不泥泞,夏季无尘土,显得光滑平整。街巷之中,茶楼酒店、画廊作坊鳞次栉此,工艺品、土特产琳琅满目,身着各种服装的少数民族与各国游客穿梭往来。四方街上,至今仍保留古代利用河水清洗街道的装置,可以定期冲刷街道,保持古城洁净,十分省力。
古城的民居造型朴实生动,装修精美雅致。最常见的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和一进两院等。三坊一照壁是由正房一坊,左右厢房二坊,加上正房对面的一照壁合围成的一个三合院。四合五天井是由正房、下房、左右厢房组成的一个封闭四合院。除中间一个大天井外,四角还有四个小天井或“漏角”。前后院即在正房的中轴线上分别用前后两个大天井来组织更新面。后院为正院,常用四合五天井平面组成。前院为附院,常为三坊一照壁或两坊与院墙围成的小花园。二院之间可穿通的房叫花厅。一进两院即在正房一院的左或右侧设另一个附院,形成两条纵轴线。正附院的组成与前后辽相同。古城民居一般为二层楼房,家家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天井往往用砖石铺地。
古城的泉水富有音韵;丽江古城游荡着天籁的灵魂。清澈的泉水分三股主流穿城而过,在城区又变幻成无数支流,穿街走巷,入院过墙,流遍万户千家。黑龙潭是玉河水的源头,泉水从四周山麓的古老栗树下、岩隙中喷涌而出,在此汇成一个巨大而又神奇的出水潭,成为古城生机勃发的秘密。
古城流水密布,约2平方公里的城区内,架有大小桥300多座,最著名的数大石桥、、万子桥和南门桥。三桥皆为明代所建的石拱桥。其中大石桥为双孔石桥,长10.6米,矢高2.2米,宽3.84米,桥的位置处于古城繁华地段,行人络绎不绝,桥市生意兴隆。万子桥为单孔桥,长9米,矢高3.4米,宽4.2米,“万子”象征子孙万千。南门桥为单孔石拱桥,砌有石雕龙头。
此外还有人寿桥、万子桥、玉带桥等。纳西族人是桥的民族,这些形制各异的古桥,构成了古城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自由灵活的布局,不拘一格,民居、集市、道路、水系组织聚散合理,配置得当,再配上石板路、石桥、木桥、花鸟虫鱼、民风民俗,使古城独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