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发展成果

2024-12-26 19:34:3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十多年的开发建设给杨凌带来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一是形成了有绿色、生态特色的小城市的雏型;二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三是人才流失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四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并形成了有一定吸引力和聚集度的投资发展环境;五是通过科技示范和产业发展,对周边地区和更大区域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六是人们的思想意识、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七是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为下一步更快、更好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社会概况】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13亿元,增长15.3%。技工贸总收入98亿元,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05亿元,增长40.05%。进出口总额1.87亿美元,增长5.04%。财政总收入3.66亿元,增长3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3亿元,增长2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9万元,增长20.2%。农民人均纯收入4993元,增长18.6%。新增就业岗位11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3%。人口自然增长率4.24‰。对外科技示范推广面积2590万亩,示范推广效益64.8亿元。
【农业与农村经济】编制完成《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体规划》,基本完成园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方案和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等功能园区的控制性详规。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土地流转和土地整理工作全面完成。现代农业创新园18个种植示范区,国际合作园30个种植示范区的划分工作已完成。收集粮食作物、瓜果蔬菜、药用植物、花卉果树等新优作物品种475个。农业企业孵化园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已有省内外8家农业科技公司的10个新技术、新产品项目进驻发展。积极实施“五个万”工程,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新建设施农业大、中棚307座,在现代农业标准园规划发展设施农业2400亩,带动农户建棚859座。加强对现有设施农业大棚的标准化管理和技术服务,种植户作务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全区35%的大棚收入2万元以上。发展小麦良种基地1.1万亩。建成1500头规模养猪场8座,100头规模养猪场50座,生猪存栏1.9万头,增长46%。新建和改造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8座,奶牛存栏9000多头,鲜奶年产2.5万吨。
【科技创新和示范】全年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突破1.5亿元,新增科技成果和专利申报数255项,增长4.1%。一是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新成立了陕西省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陕西省节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争取农业部支持,新成立了农业部太白小麦条锈病菌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旱作作物生产与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农业部黄土高原农业资源与环境修复重点开放实验室。编制完成科教园区总体规划,两所学校已经建成运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强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开展企业培训14期,培训人员1800余人次,引导学员创办经济实体5家、农业合作社3家。强化科技服务,积极协助科研院校和企业争取各级各类科技项目支持。全年新增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6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13项。二是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区域合作示范。按照“强化考核,注重实效,动态管理”的工作思路,加强对建成基地的检查考核,并积极扶持培育新的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在区外新建科技示范推广基地11个,有效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以区域科技合作为依托,强化区外科技示范。组织专家赴西藏林芝、新疆伊犁、甘肃永登和全省10个市开展科技咨询培训推广活动30场次、3200多群众切实收益。创造条件,积极落实区域农业科技合作项目,项目落实率85%以上。
【农业农民培训】坚持以乡镇基层干部、村官、农村妇女和农民培训等为重点,广泛开展科技培训活动。全年举办农村基层干部培训19期,培训2160人,开展多层次农民培训450场次,培训农民1.78万人次。举办农民技术职称培训和考试11场,为1006名农民颁发职称证书。累计获证农民3319人,涉及全国8个省68个县。国际农业培训取得新进展,举办较大规模国际性培训、交流和研讨活动10次,共有30个国家的800多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