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中,有关激励的三种理论是:行为主义激励理论、认知派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
一、行为主义激励理论
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理论,其创始人为华生。这个理论认为,管理过程的实质是激励,通过激励手段,诱发人的行为。在“刺激—反应”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激励者的任务就是去选择一套适当的刺激,即激励手段,以引起被激励者相应的反应标准和定型的活动。
新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人们的行为不仅取决于刺激的感知,而且也决定于行为的结果。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而起着强化激励作用。如果行为的结果对个人不利,这一行为就会削弱或消失。
二、认知派激励理论
行为简单地看成人的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的机械反应,这不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性。对于人的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内在因素,诸如思想意识、兴趣、价值和需要等。因此,这些理论都着重研究人的需要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如何推动人们的行为。
认知派激励理论还强调,激励的目的是要把消极行为转化为积极行为,以达到组织的预定目标,取得更好的效益。因此,在激励过程中还应该重点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属于这一类型的理论还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挫折理论等。
三、综合型激励理论
行为主义激励理论强调外在激励的重要性,而认知派激励理论强调的是内在激励的重要性。综合性激励理论则是这两类理论的综合、概括和发展,它为解决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指出了更为有效的途径。
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场动力理论是最早期的综合型激励理论。这个理论强调,对于人的行为发展来说,先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波特和劳勒于1968年提出了新的综合型激励模式,将行为主义的外在激励和认知派的内在激励综合起来。
三大激励理论分类的由来: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
自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结合现代管理的实践,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这些理论按照形成时间及其所研究的侧面不同,可分为行为主义激励理论、认知派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3大类。
以上内容参考:激励理论 - 百度百科
激励理论有三大类型,其中每种类型又分为多种流派,具体分类如下图所示:
三种激励理论都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内容型激励,强调的是人的内在因素“需要”。在一个企业当中,内容型激励针对较低层次的需要来说是相对好实施的,比如工作环境的改善,福利制度的完善。而对于较高层次的需要,尤其是在精神层面,就要考虑太多的个体因素,实施起来就比较困难。另一个问题是,个体的需要在某些情况下与企业的需要是很难保持一致的,比如员工都希望涨工资当领导,而企业肯定想控制成本,择优上岗,这本身就是相矛盾的。再者,如果员工的需要一旦被满足了,也就没有被激励的动力了,而且人的需要是随着时间和所处环境的不同随时发生变化的,企业很难去实时把握这些 “需要”。
过程激励理论,则主要侧重于外因,强调动机和行为的选择,以及转化人的行为使之能达到组织的目标。过程激励理论重视的是激励的方法和过程,忽略了人的内因。
行为改造激励理论是从考虑积极行为的引发和保持出发,着眼于消极行为的改造转化,表现上看是将内因与外因相融合的一种理论,但缺失了激励本身应该考虑的具体实施方法的问题。
1行为改造激励理论
行为改造激励理论是指人的行为是作用于一定环境,企业外部环境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改造和修正人的行为方式。充分认识环境对塑造人的行为的关键作用,正确理解、掌握行为改造理论的基本原理,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
行为改造理论不仅考虑积极行为的引发和保持,更着眼于消极行为的改造转化。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不同的心理学派提出了不同的理论,从而出现了有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归因理论,有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强化理论,也有两者结合的挫折理论等。
2内容型激励理论
是指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这种理论着眼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即:人们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从而激起人们的动机。其代表理论主要有需要层次理论、ERG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和双因素理论。
3过程型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是从人们需要的未满足到需要的满足的过程来探讨、分析人的行为是如何产生并导向目标持续下去的。其主要理论代表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目标理论和强化理论。
4综合型激励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事实上众多的激励理论观点之间并不矛盾,一个理论的有效性不一定会使其他理论自动无效,而且,不同理论之间往往是互补的、相辅相成的。
对各种激励理论进行整合和综合应用可能是解决纷繁复杂的激励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将这些理论的优点综合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于是便出现了综合型激励理论。
扩展:
激励理论是管理心理学的范畴,早期的激励理论研究是对于“需要”的研究,回答了以什么为基础、或根据什么才能激发调动起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
最具代表性的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就提出人类的需要是有等级层次的,从最低级的需要逐级向最高级的需要发展。需要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并且提出当某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这种需要便中止了它的激励作用。
激励理论中的过程学派认为,通过满足人的需要实现组织的目标有一个过程,即需要通过制订一定的目标影响人们的需要,从而激发人的行动,包括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和休斯的目标设置理论、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
行为主义激励理论、
认知派激励理论和
综合型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员工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
分为 行为主义激励理论、认知派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