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黛玉的葬花诗,须先看看葬花诗的相关脂批:“余读《葬花诗》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故停笔以待。”等待的后文是:“······(宝玉)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到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始可解释这段悲伤。”看了并且看懂这段宝玉的感受,我们才可能正确解读葬花诗。因此我们先来仔细分析宝玉的这段感受。在分析这段感受之前,先把这段感受的相关脂批抄录下来:“不言炼句炼字,辞藻工拙,只想景、想情、想事、想理,反复追求悲伤感慨,乃玉兄一生天性,真颦儿之知己,则实无再有者。昨阻余批《葬花吟》之客,嫡是玉兄之化身无疑。余几点金成铁之人。笨甚!笨甚!”另一句相关脂批是:“一大篇《葬花吟》,却如此收拾,真好机思笔仗!令人焉得不叫绝称奇!”宝玉的这段感受绝在何处?妙在何方?值得仔细分析。宝玉的这段感受大体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是说见不着黛玉了恸倒在地,这合理合情。我们现在评点葬花诗的文章,包括曹雪芹同时人明义的题红诗“伤心一首葬花词”,就停留在这一层。属于脂批所说的“点金成铁之文”。第二层说也将见不着宝钗、香菱、袭人了,自己安在?这里袭人尚可。宝钗就有些说不通,因为宝钗和宝玉结婚后,宝玉却出家了。香菱就荒唐了,这是别人的小妾,宝玉见不着就见不着呗,宝玉在这里发什么感慨啊。第三层说不知欲为何等蠢物。即是说不知宝玉是何人,宝玉非宝玉。要把葬花诗推到别的男女身上。第四层,也是读懂葬花诗的关键,即‘逃大造,出尘网,始可解释这段悲伤’。对于这句跟上面无关突然冒出来的话,脂批说:“非大善知识,说不出这句话来。”曹雪芹在红楼梦一开始就说,书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由此看来,黛玉只是小才微善,红楼梦中只是小才微善,跟大善无关,也就是说正确解读葬花诗跟黛玉无关,跟红楼梦无关。这可是个合乎逻辑的奇怪的结论。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解读葬花诗了。先来看“逃大造”是什么意思。“造”即“捏造”,“逃大造”就是“逃大捏造”的意思。什么人,为什么逃大捏造?我们说过红楼梦是以儿女笔墨唐突朝廷之皇上的。这里唐突的哪个皇上?很显然,是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确实逃过大捏造。这要从努尔哈赤的青少年说起。努尔哈赤青少年时曾在明朝辽阳总兵李成梁处当差。努尔哈赤和李成梁的小妾雪儿相恋。李成梁发现努尔哈赤脚上有七颗红痦子,说是天子的象征(即所谓大捏造),朝廷下旨要缉拿这人。雪儿知道后马上报告努尔哈赤(侠义也,即所谓大善也),叫他逃走。于是努尔哈赤带上雪儿骑一匹马逃跑了(即逃大造)。逃到半路,雪儿怕连累努尔哈赤,借故下马走进一片柳树林,上吊身亡。此所谓大善也。努尔哈赤见状痛苦无奈,追兵将至,只好只身逃走。李成梁赶到后,一看雪儿上吊身亡,命士兵拖下雪儿,扒光衣服,马鞭乱抽。然后就去追努尔哈赤,当然没追着。随后的大雪把雪儿的尸体掩埋了。努尔哈赤得势后,祭祀雪儿便成了满俗。应该说雪儿是后金政权的奠基者。了解了“逃大造出尘网”这段大善知识,我们来解读葬花诗。诗中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何处有香丘”,“他年葬侬知是谁”等,都是哀叹雪儿暴尸荒野的。诗中“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这句比较费解。“梁”字是不是写错了,应该是个“楼”字才对,人去楼空嘛。还有,“巢”干吗毫无理由倾啊?其实,曹雪芹故意把楼错写成梁,这里梁是指明朝辽阳总兵李成梁。“巢”即李成梁的辽阳城。这样此句,就可解释成,雪儿和努尔哈赤去了,李成梁身边空了,以后辽阳城也由此倾覆了(被努尔哈赤攻占了)。大体说来,葬花诗是从雪儿的角度借黛玉之口写后金的。了解这一点,再回过头来看脂批和宝玉的感受。后金也是脂批所谓点金成铁中“金”字的含义,告诉我们葬花诗写的是后金的事,如果看不出是后金的事,你的点评就成铁了,就没看懂葬花诗。。至于宝玉感受中第二层出现的令人费解的宝钗、香菱、袭人三个人名,就可解释为金、小妾、龙衣人。很显然,金是后金,后金的小妾和龙衣人非雪儿和努尔哈赤莫属。这是为启发我们往后金上想而故意挑选的三个人,可以说这是曹雪芹对红楼梦的再创作。另外,脂批说“不言炼句炼字,辞藻工拙”,是借机说给我们的反话。意思是教我们对葬花诗的每字每句都要仔细斟酌。围绕着让读者了解葬花诗的真实含义,曹雪芹和脂砚斋之间演的双簧真是煞费苦心。 葬花诗与杜撰芙蓉诔相比,芙蓉诔是以努尔哈赤的角度来看待这段悲伤,葬花诗是从雪儿的角度来看这段悲伤。可以说二者是姐妹篇。这正是: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清痴抱恨长。(曹雪芹忠于清王朝的一片痴心抱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