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是安见死不救,而是根本就救不了,当时慈禧铁了心的要置变法派于死地,任何人求情都没用。
当时的戊戌六君子的林旭和杨锐等人,这些人的权势背景几乎都在谭嗣同之上,林旭的背后时军机大臣荣禄,而杨锐的背后时张之洞,在慈禧的屠刀斩下来的时候,荣禄当时保持了沉默,张之洞虽然冒着莫大的风险出手了,但是结局依然没有改变。
而谭嗣同的父亲虽然也是一方封疆大吏,权势在清朝也算是排得上号,但是相比于荣禄和张之洞,谭继洵还是要差一些,因此他们都没有做到的事,谭继洵自然也做不到。
这里我们可以从谭嗣同被杀后,看看谭嗣同的老父亲给他的一首挽联吧。
“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由此可见,谭继洵对于儿子还是父爱深沉的,尽管对儿子的下场谭继洵感到愤愤不平,但是他却没有办法救助自己的亲子,更加是体现出了一个老父亲的痛楚。
虽然谭继洵是地主老官僚,而谭嗣同是新派人物,两派之间虽然政见不合,然而父子终究还是父子,尽管有矛盾,但也是家事,试问天底下有哪位老父亲会看着自己的儿子被杀而见死不救的?
因此,谭继洵并非是不救,而是根本就无力拯救自己的儿子。
况且谭继洵也需要考虑到现实的社会背景,谭继洵并不是一个人,在他的背后而是有着整个谭氏家族,如果谭继洵真当义无反顾的上谏,不仅救不了自己的儿子,反而还会更加的激怒慈禧,那么谭家可就真的要人头滚滚了。
所以基于现实考虑,谭继洵不得不眼看着自己的儿子被杀,这才是一个老父亲真正的悲痛之处。
因为救不了,这是慈禧太后要他死的,谁能救得了,他父亲作为朝廷命官,不受牵连已是幸运的了。
因为谭嗣同是因为戊戌变法失败而被杀的,那罪名非常大,如果他的父亲动用自己的权利要救他,可能会连累整个家族一起陪葬。
因为要杀谭嗣同的是掌握朝廷实权的慈禧,所以他根本没有能力与其对抗,因此只能选择见死不救。
因为他没有去营救的实力,要杀谭嗣同的是慈禧,他还不敢违抗慈禧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