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隋炀帝,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前后共存在了1300年。
开皇三年正月,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以及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
扩展资料:
科举制度的废除加速了清王朝的瓦解,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科举制废除使得作为科举附庸的学校教育获得了极大解放,各色各样的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新式学堂的迅速发展,造就了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和近代中国第一批科技精英分子,改变了清王朝掌控教育的局面。
这批新的知识分子群体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中国要追赶西方现代化的脚步。科举考试不再是获得仕途的唯一途径后,知识分子逐渐地从封建官僚政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学习西方,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近代化迈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隋炀帝,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前后共存在了1300年。
科举据说是隋炀帝开创的,目的是为了广选人才,提高官员质量,打破贵族对于官员阶层的垄断,巩固皇权。
到了唐代,科举发展加快,唐太宗规定了科举考试的内容和项目,唐高宗的时候,进士和明经成为考试重点,并且侧重对于事实的考察,武则天的时候,首设武举。
宋朝极为重视科举和文人,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考生地位,并且像现在高考一样,封上考生姓名,重新抄写考生的考卷,以免作弊。
到了明朝,对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格式做了很严格的规定,这就是“四书五经”和“八股取士”;
到了清朝,还增加了满语考试,并且对于满、蒙、藏、回等少数民族考生有优惠政策。
到了清末,科举眼中阻碍了人才的选拔和改革的进行,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要求下,光绪帝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下诏正式废除科举,结束了中华大地长达1300余年的人才选拔制度。
今天带大家逛一下中国科举博物馆,看看里面的展品与介绍,同时想让大家了解一下慈禧太后为何要废除1300历史的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是隋炀帝开始的,在1905年废除的,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萌发于隋朝,鼎盛于唐朝,废除于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