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成情感氛围
素质教育是通过学科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成长的教育思想,这就要求通过师生情感渗透,形成情感氛围,让学生的情感水平、认知、审美、创造等能力达到最佳状态。
1.教师倾注全部爱心是形成情感氛围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的引路人,他们是学生品质形成、兴趣养成的关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怀着一颗爱心全身心投入到学生身上,认真鼓励他们,用爱流去滋润他们的心田,从而获得回流,建立师生友好的桥梁。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更好地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一代新人。
2.在教学中教师有效地支配情感是形成情感氛围的关键。
教师不仅要有爱学生的情感,还要善于控制、支配和调动自己的情感,根据一定目的、具体环境和情况来决定情感方式、分寸,以便更有效地感染学生,从而形成良好的氛围。
比如,有学生在语文课进行说话训练中,说了一些使老师生气的话,如果老师不控制情绪而不理智地把学生逐出课堂,这就会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压力而害怕出错不敢再发言,这样的教育怎能要?这样的课怎会有好效果?所以教师根据自身特点,更要好好地注意形象,调整好身心的情感,减少师生之间矛盾,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3.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行育人是形成情感氛围的核心。
教师在教学中,会遇到各种情况,各种学生。光有爱心是不够的,必须注意身教胜于言教。自己身体力行,做好榜样,公平处理各种事件问题,不偏心,不歧视学生,理解他们,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形成更好的情感氛围。
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
人与人在交往中,大都是在心理上给自己保留一定的心理空间,由此便产生了心理距离。教师和学生之间当然也不例外。但教师要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尽力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因为只有学生同教师之间在感情上亲近了,才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
1.树立威信,做学生的朋友。
教师怎样树立威信?有些教师习惯用行政权力和传统方式的管束方法来树立权威形象。其结果,学生表面上可能老老实实,唯师是听,在心理上却同教师疏远。
人,都有让人理解和尊重的心理需要,小学生也是如此。他们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和稳定,尤其需要教师的理解、尊重、体贴和爱护。他们希望老师首先是朋友,其次才是老师,所以教师要想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重要之点是放下权威心理把自己融于学生之中,倾听他们的心声,发现埋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思想隐秘,适时、恰当地予以解决,这样才会得到意想不到的信任和尊敬。
2.宽容对待学生,少惩罚。
由于小学生比较幼稚,常常犯错误,有的自己还意识不到。针对这样情形,就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开导,这也是教师和学生交流思想,增进情感的机会。教师这时帮助学生认识危害,记取教训,学生就能够在心理上向教师靠近,容易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
一位教育家说得好:“有时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动要比惩罚更强烈。”惩罚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使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拉远,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如果这样,反倒给语文教学带来难度。
3.克服偏心、面向全体。
在现实生活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的个性品质,思想意识,智力水平,健康状况,处理方法都不可能一样,都存在很大差异。例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少言寡语,不愿意接近老师;有的学生怕做错事挨老师批评,偏偏总是出错;有的学生善于表现自己,会讨老师喜欢,做错事能变通……但无论哪种学生,都愿成功,都希望得到表扬,无论教师偏向了谁,学生们都会反对。
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珍视每一份情感,爱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无论哪一个学生获得了成功,都应从心底表示高兴,不偏不倚,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实现情感教育目的,从而获得最佳教育效果。
三、正确分析学生心理,对症下药
教师的主要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学生。他们有思想,有创造力。要想缩短师生心灵距离,更好地促进教学,就必须从分析他们的心里所思、所想、所念下手,才能师生心灵相通。获得情感教育的最佳效果。
1.捕捉闪光点,表扬鼓励。
捕捉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瞬即逝的也要给予鼓励表扬,这样会使他们增加信心和勇气,认为自己行,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成为好学生。
2.尊重他人,进行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伤他们心灵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这种尊重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不是放之任之,是持之有度。要采用适当方法,如暗示、肯定、榜样等方法,处处把学生当成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尊重老师、家长、同伴,养成融洽与人相处的良好氛围,不是处处以“我”为中心的独立世界,他们才能健康发展,才能更利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