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修身
摘 要
文明修身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必要内容,它包括道德修养、个性修养、文化修养、美学修养四个部分。文明修身是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而开展的系列活动。它具有较为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意义看,文明修身活动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理论;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彰显了我国儒家传统的修身思想。从实践意义看,文明修身活动抓住了大学生的薄弱环节,具有针对性;传承了为人师表的师范精神,具有教育性;创新了高校德育工作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具有实效性。
关键词:文明修身 创新 理念 教育
一 道德修养
当代大学生是在新世纪新阶段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担负着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我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我们党事业的成败,关系着我们民族未来的前途。然而变革的时代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呈现复杂多样性。
(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
总体来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社会上许多领域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缺乏诚信、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政府官员化权力为资本、买官卖官、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上述不良社会大气候对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塑造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使得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呈现复杂多样性。
关于信仰理想
目前的大学生大都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即所谓的80后。他们亲历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进程,亲身感受到我们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享受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他们中绝大多数有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理想,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部分学生信仰模糊,对国家发展的走向认识不清。受市场经济的功利思想影响,有些学生理想空乏,在他们看来,理想是空的、信仰是假的、钞票是真的,他们对政治缺乏兴趣,注重自我和眼前利益,对文凭、证件表现出很高的热情。
关于价值取向
在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市场经济时代,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引发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应当承认绝大部分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务实又不忘集体、不忘奉献。同时也有一些学生功利意识、自我意识较强,价值取向矛盾,在认识上认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但在实践上奉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既认同奉献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标准,但在现实中又讲求实惠和实际。不少大学生是优秀的学生干部,但在就业时更愿意到大城市大公司,而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少数大学生自私自利,贪图享受,对别人缺乏爱心、对集体缺乏关心、对社会缺乏责任。
关于道德水平
一些大学生看来,传统道德已经过时,良心已失去了昔日的荣光与风采。山盟海誓只是“冲动”,助学贷款仅是“利用”,考试作弊算作“传统”。大学生贷款并不都是因为贫穷,不主动还款催生“道德银行”;研究生考题、四、六级考题泄露封而不死。据报道,广东农行助学贷款有四分之一多学生逾期不还,不良率高达27%。更有极个别的大学生利用同学、亲戚朋友的同情心及利用网络诈骗、行窃,然后尽情挥霍。一些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在大学里任意挥霍。“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住,两三千元是扮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是日前出现在南京某高校里的顺口溜。一些学生家庭贫困但硬性摆阔,不知道父母的血汗钱是怎么挣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心理导致了一些学生人格的扭曲。
西方道德观念对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影响,应当看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势经济,大搞经济霸权和文化霸权,以影视传媒、大众娱乐、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输出他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中国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也就必然受到西方不良文化因素的影响。极端个人主义对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的冲击,使得不少大学生片面要求个人的自我发展,热衷于西方国家的“民主”、“自由”;极端利己主义对为人民服务道德要求的冲击,使得我国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惟利是图、投机取巧、尔虞我诈、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等行为;西方没落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观、价值观使得我国社会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大有兴起之势。这些都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产生了现实的无可辩驳的负面影响。
二 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得分开解释:“文化”,是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各学科的总和。所谓“修”,乃吸取、学习,为的是打下知识体系的基础。所谓“养”,是在“修”得的知识基础之上的提炼、批判、反思乃至升华。
文化修养总的来说,则是对人文文化、科技文化中的部分学科有了解、研究、分析、掌握的技能,可以独立思考、剖析、总结并得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能力。只修不养,是只知道死读书的呆子。只养不修,则是热衷于主观臆想的狂人。具有较全面的知识体系,在学习中思辩。不断完善自己的世界观,这就是我对“文化修养”的理解与追求。
提高文化修养的方法
文化修养的提升需要实践的锤炼。文化修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在人们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在意识到知识储备匮乏的同时,借助参加文体活动,读书特别是经典型的书籍,多阅读浏览新闻来增加社会阅历,才能提高文化修养。想成为什么人,就和什么人做朋友,亲君子,远小人.时间长了,气质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少说话,多倾听。因为爱说话的人,本就失去了一分宁静的美。有句话说是三思而后行,我要说的是,三思而后言。即使是网络这个靠语言交流的平台,多言也会让人讨厌。要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好的心态,才能培养出好的气质。
三 美学修养
艺术来源与现实:尽可能的在现实中去触到更多的的东西,让自己视野开阔。尽可能的观察和了解你能接触到的东西。让自己拥有敏感的触须。尽可能的去多思考多想象,这很重要。
美是劳动的产物,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自由创造的生动的形象体现。体育与美学都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漫长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它们紧密相连,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发展的关系。美的基本形态有三种: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美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种基本形态,在各基本形态之中,又可以分为许多小的形态,例如;自然美有山水美、生态美、人体美、等等;社会美主要有人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以人为中心的环境美、生活美等,艺术美有文学艺术美,电影艺术美,戏剧艺术美、音乐艺术美、绘画艺术美、建筑艺术美、肢体艺术美等。自然美一般是由各试各样的自然物和人的物化劳动组成;社会美主要是由人的思想、意识、情感,以及他们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的体现;艺术美则主要是由客观现实生活在艺术家的头脑中的反映、人们的创造力和各种必需的物质材料组成的,因此,他们是不同的美的形态。这样,审美者能获得的美感也就具有多种多样和丰富性。
四 个性修养
理想的个性应该是:聪明智慧、才气横溢,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意志坚强、毅力巨大,豁达乐观、藐视困难,待人和善、责己极严,勤奋好学、从不自满,勇于向前、决不退缩,获成就不沾沾自喜,遇挫折不垂头丧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对人既宽容大度助之为乐,但又嫉恶如仇远离小人,既有远大理想,但又脚踏实地,学识渊博,技能高超,既能诲人不倦,也能不耻下问,既能英雄轩昂,也能忍辱负重,行为落落大方,萧洒脱俗,温文尔雅,礼义孝悌,既不卑不亢,更不阿谀奉承,但也不趾高气昂。
(一)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
一个人的个性是指在社会环境和个体先天素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在一个人身上所表现的独有的稳定的本质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人的个性结构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个性心理倾向,它表明一个人的需要、兴趣、动机、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等等,个性心理倾向支配个体行为,制约人的心理活动的方向和行为的社会价值,推动个性发展;二是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是个性差异的重要方面。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融合、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和谐的个性心理包括和谐的气质、宽和的性格、坚韧的毅力、顽强的意志、容忍挫折的能力、平和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等。
(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客观外在世界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决定和处理一切问题的具体看法和观点,都是由他们的世界观所决定的。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目的、价值和道路的根本观点和态度。人生观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价值观是人们衡量不同事物价值标准的基本看法。在上述三观中,世界观带有根本性,对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大和关键性影响。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对人生的理想、态度、人生道路等问题的基本看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决定着人们的理想信念,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境界,指导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关系着人们的价值判断。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每个个体来说,都是首要的问题。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从中获得思想指导、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当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也就掌握了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及其辩证的思想方法,就能善于分析各种复杂矛盾,透过现象看清本质,高瞻远瞩,见微知著,有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当我们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能知道人生的真谛,摆正个人同社会、他人的关系,富有使命感,能做到淡泊名利,克己奉公,无私无畏,勇往直前;当我们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就能使自己的目标设定和行为取向的选择,产生科学的价值意识和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获得的是正当的、合理的、高尚的物质动因与精神动因。
(三)弘扬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
加强个体自身的修养,除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外,还必须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注重个人修养,崇尚人格完善,是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征。在我国历史上,许多走在社会潮流前头的志士仁人都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从思想、品德、学识、作风、气质、意志、胸怀、能力等多方面提出了人们应当遵守的一系列守则,其中主要有:在公与私的关系上,要求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行私人权术,不计私仇私怨;在言与行的关系上,要求谨言慎行,言行一致,身教重于言教;在义与利的关系上,要求“见利思义”,以私利服从公利,以小利服从大利,以眼前之利服从长远之利;“抱虚守谦”。他们主张为达到这样的守则,在修养上应当做到:在律人与律己的关系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小节与大节关系上,忠于大节,同时不忽略小节;在处众与慎独关系上,不仅要在大庭广众之中做得好,而且要做到不欺暗室;在闻过与改过的关系上,乐于闻过是前提,勇于改过是关键。这些积极的自我修养观念,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都起过重要的作用,有着深广的影响。
弘扬这些优良传统,剔除这些观念中的唯心主义色彩和影响,注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以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塑造新时期社会成员的时代风貌。
我有份前短时间自己写的 发给你吧 如果不满意,表示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