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父母要重视哪三点,才能养成好习惯?

2025-01-02 08:20:2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如今的家长,都特别心疼孩子,即使明知道孩子犯了错,也舍不得去管教,有时候孩子提出了不合理要求,想拒绝,可是又经不起孩子的苦恼,最终还是妥协了,父母无底线的溺爱和妥协,导致孩子失去对规则的重视和敬畏,要么在家无法无天,出门胆小怯弱,要么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甚至无视法纪,酿成大祸。

“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我们从小都懂,可是很多人在带孩子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总是在制定规矩和破坏规矩之间来回摇摆,一次又一次看似无关紧要的妥协忍让,最终却成为伤害孩子最深的一道疤:把孩子养成了没有规则意识的“熊孩子”。规矩意识需要从小培养,孩子在0~6岁的婴幼儿阶段,心智发育非常快,这是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时期,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也就是行为的界限感,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懂规则,守规矩,可以保证孩子在秩序中成长,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这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方式,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1、规则需要全家人共同遵守。

很多父母都知道制定规矩的重要性,也都积极的给孩子立规矩,但是有的父母在立规矩的时候却走入了误区,那就是设立规矩是专门用来针对孩子的,条条框框全都是为了限制孩子,在要求孩子遵守规矩时,家里的大人却不去遵守,这就给孩子树立了很坏的榜样,比如:规定孩子每次玩完之后,要把玩具收拾到固定的地方,但是家长平时却随意乱扔东西,这就很难教会孩子学会整理物品。

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是为了帮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而孩子最初的行为主要源自于模仿身边的成年人,因此想让孩子遵守规矩,那么,家长就要以身作则,制定的规矩也一定是针对全家人都有效的,而不是只为孩子而设立,你要求孩子怎么做时,首先自己要去做到,全家人要共同配合,共同遵守规矩,给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孩子自然会学习和模仿,这比任何说教都更加管用。

2、规则要简单明确容易执行。

制定规矩的目的是为了落实规矩,如果设置的太复杂,可能家长自己都记不清,更何况孩子呢,落实不了的规矩就等于没有规矩,所以在设立规矩的时候,一定要做到简单和明确这两个关键,一是规则设定简单好操作,孩子会比较容易记住,这样就方便落实到具体行为中,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这就很简单的规矩,很容易执行,二是对规矩的内容表述明确,不可笼统、模糊,孩子就不容易突破规则界限,能够恰当的执行到位。比如:教孩子写字时,告诉孩子要按正确笔顺一笔一画地写,这样孩子才能知道该如何书写。

孩子小的时候,对于事物的认知有限,思维也不够成熟,所以很多时候父母所阐述的意思,孩子并不一定都懂,父母不要总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批判和评断孩子,这对于孩子是很不公平的,也很难起到管教孩子的作用,很多对于成年人轻而易举能做到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比登天都难,父母要学会去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制定规矩要考虑孩子当下的状况,让孩子理解并掌握了规矩,并懂得去约束自己的行为时,父母要及时表扬、鼓励、肯定,强化为孩子好的行为习惯,使其伴随孩子一生。

3、执行规定要温和而坚定。

规则的制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父母抱有极大的耐心,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督促,才能最终变成孩子的行为规范,有些缺乏耐心的家长,在执行规矩时,如果遇到孩子消极的抵抗,就会带着浓烈的情绪去跟孩子沟通,甚至会冲孩子发火,严厉斥责孩子,这样可能会让孩子一时妥协,但是,并不能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孩子会因为一时的惧怕而执行规矩,这种畏惧来自于父母的权威,而非规矩本身,当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就会用逆反的行为来反抗,导致坏习惯也会愈演愈烈。

无论任何时候,家长去跟孩子沟通,一定要避免带有情绪,更不要随意的指责和打骂孩子,在要求孩子遵守规则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表达方式,用明确的语言去代替商量,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向孩子传达信息,这样既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还可以给孩子一种“必须遵守规则”的严肃感。秉持温和而坚定的原则,保持情绪平和,不斥责打骂,但是态度要坚定,不轻易妥协。孩子知道了父母的底线,也感受到被尊重,自然而然会选择遵守规矩,从而自发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这个过程,就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当孩子逐渐懂得了行为的界限,还会懂得主动去遵守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家庭教育是树立规矩的关键,父母要学会去尊重和关爱孩子,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孩子在规则的导引下自由地成长,成为一个明事理,懂规矩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