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选定的便于调控,具有传导性的金融变量。
原则:
1.相关性
即中间目标必须同货币政策终极目标高度相关,要具有类似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那种函数关系。
2.可测性
即作为中间目标的变量必须能准确和迅速地进行量的测度 。
3.可控性
即中间目标的具体变量应便于货币管理当局运用政策工具有效地驾驭和控制 。
4.抗干扰性
指所选择的金融变量的变化能够有效抵御其他因素的影响,能够独立发挥作用,使中央银行能够准确把握政策的适当与否和力度 。
扩展资料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一般不止一个,而往往是由几个金融变量组成的中间目标体系,以汇率作为中间目标的优势在于,使国际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固定,从而避免通货膨胀;可将本国的通胀预期盯住目标国的通胀率。
为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自动法则,有助于缓解时间不连续的问题,汇率中间目标简单、明确,易于被公众理解。
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的优势在于央行根据国内经济状况调整货币政策,制定合适的通胀目标,不必为维持汇率而以国内经济波动为代价;央行政策的信息较透明,货币供应量数字定期公布且时滞较短,这些政策信号固定了通胀预期,有助于抑制通胀,立即对央行货币政策效果进行计量,一直政策制定者的时间不连续行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答: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就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选择的调节变量或调控指标。选择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条件包括:
(一)可测性
中央银行选择中间目标,能对中央银行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后的各种金融变量,进行有效的反映,能迅速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便于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可控性
中间目标能使中央银行对金融变量的变动状况和变动趋势进行有效的、准确的控制和调节。
(三)相关性
中间目标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中央银行对中间目标进行控制和调节,能促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