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制碱法为什么先通氨气后通二氧化碳

2025-01-02 18:40:3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原因:需要创建碱性条件满足反应。氨气的溶解度比二氧化碳高,氨气易溶于水形成氨水,而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碳酸生成的量将影响反应的促进,所以要先通入氨气,最后才通入二氧化碳。
该实验以食盐、氨及合成氨工业副产的二氧化碳为原料,同时生产纯碱及氯化铵两种产品简称“联合制碱”或称“联碱”。其总反应方程式为:“联合制碱法”也被称为“侯氏制碱法”。
在中国的联合制碱中,一般采用一次碳化、两次吸氨、一次加盐、冰机制冷的联合制碱工艺流程。扩展资料碱的分类。按一个碱分子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个数分:一元碱二元碱多元碱。按溶解性分:可溶性碱微溶性碱难溶性碱。按电离能力分:强碱弱碱。按用途分:工业碱食用碱工业碱:工业纯碱(碳酸钠)、工业烧碱(氢氧化钠NaOH)、工业重(NaHCO3)。
工业碱的纯度和杂质(可能含有重金属等)含量满足一般性工业使用,工艺相对简单,可以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对人体有危害。食用碱:食用纯碱(碳酸钠Na2CO3,分子式相同,但没有工业纯碱的杂质)和食用小苏打(碳酸氢钠NaHCO3)。简单的来说氨气的溶解度比二氧化碳高氨气及易溶于水形成氨水而氨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相当于酸碱中和此反应更容易进行而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碳酸生成的量不仅少而且不稳定进而生成的碳酸氨的量大大减少所以先通氨气后通二氧化碳。

回答2:

先添加NH₃而不是CO₂的原因:CO₂在NaCl中的溶解度很小,先通入NH₃使食盐水显碱性,能够吸收大量CO₂气体,产生高浓度的HCO₃-,才能析出NaHCO₃晶体.

在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形成饱和氨盐水,再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在溶液中就有了大量的钠离子、铵根离子、氯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这其中NaHCO₃溶解度最小,所以析出,其余产品处理后可作肥料或循环使用。

扩展资料

侯氏制碱法的优点:

保留了氨碱法的优点,消除了它的缺点,使食盐的利用率提高到96%;NH₄Cl可做氮肥;可与合成氨厂联合,使合成氨的原料气CO转化成CO₂,革除了CaCO₃制CO2这一工序.

侯氏制碱法又称联合制碱法,是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于1943年创立的。不仅对我国的化学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侯氏制碱法

回答3:

在侯氏制碱法中,先通氨气的目的是为了使水碱化,增大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提升原料的利用率。CO2在NaCl中的溶解度很小,先通入NH3使食盐水显碱性(用无色酚酞溶液检验),能够吸收大量CO2气体,产生高浓度的HCO3-,才能析出NaHCO3晶体。


侯氏制碱法又称联合制碱法,是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于1943年创立的。是将氨碱法和合成氨法两种工艺联合起来,同时生产纯碱和氯化铵两种产品的方法。原料是食盐、氨和二氧化碳-合成氨厂用水煤气制取氢气时的废气。此方法提高了食盐利用率,缩短了生产流程,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纯碱的成本,克服了氨碱法的不足,曾在全球享有盛誉,得到普遍采用。变换气制碱的联碱工艺,是我国独创,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

侯德榜是我国化学工业的奠基人,纯碱工业的创始人。他发明的“侯氏制碱法”使合成氨和制碱两大生产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人类化学工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学术界也获得了相当高的评价。

侯氏制碱法是索尔维制碱法的改进,提高食盐利用率,,缩短了生产流程,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纯碱的成本,克服了氨碱法的不足,曾在全球享有盛誉,得到普遍采用。变换气制碱的联碱工艺是我国独创,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侯氏制碱法对我国的化学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原理:

氨气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分子的碳酸氢铵,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碳酸氢铵与氯化钠反应生成一分子的氯化铵和碳酸氢钠沉淀。 根据 NH4Cl 在常温时的溶解度比 NaCl 大,而在低温下却比 NaCl 溶解度小的原理,在 278K ~ 283K(5 ℃~ 10 ℃ ) 时,向母液中加入食盐细粉,而使 NH4Cl 单独结晶析出供做氮肥。

NaCl + CO2 +NH3+H2O=NaHCO3↓+NH4Cl(可作氮肥)

2NaHCO3=Na2CO3+H2O+CO2↑(CO2循环使用)(以加热作为反应条件)

(在反应中NaHCO3沉淀,所以这里有沉淀符号,这也正是这个方法的便捷之处)

优点:

保留了氨碱法的优点,消除了它的缺点,使食盐的利用率提高到 96 %; NH4Cl 可做氮肥(氮肥不可与碱性物质混用,但可用草木灰检验其纯度)  ;可与合成氨厂联合,使合成氨的原料气 CO 转化成 CO2 ,革除了 CaCO3 制 CO2 这一工序,减少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

回答4:

因为,二氧化碳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较小先氨化后在通入二氧化碳才易溶

回答5:

什么是侯氏制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