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0月,俄罗斯出动数千名武装力量对车臣施压,并宣布车臣全境实行紧急状态,但杜达耶夫软硬不吃,置若罔闻,依然我行我素。后来,俄联邦当局支持车臣反对派,企图武装夺取政权,结果均告失败。 1994年12月11日,俄国防部和内务部出动4万大军,在飞机、坦克、火炮的掩护下,分三路向车臣全境发起大举进攻,从而开始了自苏军入侵阿富汗以来俄军采取的最大规模军事行动。俄当局一开始对速战速决充满了盲目自信。当时的国防部长格拉乔夫甚至声称,“俄军可在几天内拿下车臣首府格罗兹尼”。实际上,那场战争打了两年,最终以失败告终。在长达20个月的车臣战争中,共有8万人丧命,24万人伤残,近百万人沦为难民,耗资数十亿美元。其中,俄军2941名官兵阵亡,1.78万名受伤。反思第一次车臣战争,俄军的失误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四个: 一是出兵草率,仓促决战。俄军先后动用了4-6万兵力,参战部队涉及4大军种、5个军区和3个舰队,可谓“杀鸡用牛刀”。动用如此大规模的兵力,事前没有充分的作战预案和行动计划,各部队之间的协同和联络都成问题。参战部队战前准备不足3天,60%的参战部队是在开进途中临时编组,不少新兵甚至连枪都不会用。战争打响之后,不是同仇敌忾投入作战,而是在是否出兵车臣,以及动用何种武器对付非法武装等重大问题上,军队高层中意见不一,存在尖锐分歧。国防部3名副部长因反战而辞职;11名将军联名致函国家杜马,要求讨论出兵车臣的合法性;5名前线高级指挥官因贻误战机被撤职。决策层意见不统一,给参战部队造成极大混乱,部队军心浮动,厌战情绪严重。政府内部政治派别林立,相互争斗十分激烈,内耗严重。出于各自不同的政治需要,俄各派势力互挖墙角,致使俄当局在解决车臣问题的立场摇摆不定,朝令夕改,甚至出现了在俄军以巨大伤亡为代价将车臣分离主义分子“逼到墙角”之时,俄当局却向车臣方面“委曲求和”的奇怪现象,车臣问题就这样被长期搁置下来,双方心里都很明白,只要相安无事就行。车臣战争不仅暴露出俄当局对解决车臣问题的艰巨性估计不足,同时也显示出俄军在苏联解体后实力大大下降的处境。 二是养虎为患,贻害无穷。1991年车臣非法武装刚刚出现的时候,就应该立即铲除,不留后患,结果一味放纵,致使其日益坐大。久而久之,车臣实际上已在俄联邦的眼皮子底下建立起一个独立王国,并公然与俄联邦当局进行分庭抗礼,到这个时候再收拾残局为时已晚。在车臣,到处是军阀割据,各种势力经常为争夺地盘而耍枪弄棍,制毒贩毒成风,印制的假美钞泛滥于市,从外国走私的武器装备公然上市交易,别国犯罪分子和集团经常流窜到车臣避风,车臣从而成为“犯罪者的乐园”。俄当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政策软弱,养虎为患,令车臣武装分离主义分子更加肆无忌惮。 三是不应该给予车臣共和国超越民族自治的外交特许权和宪法立法权,这是导致从根本上独立的重要法律基础,也是造成车臣问题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脱离了俄联邦政府的管辖,成了俄罗斯的国中之国,并享有极为特殊的特权。1995年12月8日,俄联邦当局与车臣签署了特殊地位协定,规定车臣共和国有权参加国际交往和对外经济联系,并可以制定自己的宪法和法律。1996年8月22日,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列别德同车臣非法武装首领马斯哈多夫在车臣签署《在车臣共和国和格罗兹尼市停止战斗行动紧急措施协议》,内容包括冲突双方脱离接触、撤离军队及对格罗兹尼个别地区实行共同监督,并成立联合警备司令部以降低车臣军事对抗的水平。原来确定的在车臣驻军等事宜没有包括在和平协议之中。就这样,交战双方在车臣全境实现了停火、无条件交换战俘、双方撤离格罗兹尼及其他主要战场。 四是对恐怖主义分子的斗争不应该手软,要么不战,战则必胜。结果是怎样呢?一个昔日的世界级超级军事大国,拥有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各种先进武器和200多万人的军队,在围剿小小的车臣非法武装的斗争中居然打了两年不痛不痒的拉锯战,最终仍然没能取得战争胜利。这样的战争不仅没有给予独立分子以迎头痛击,反而使车臣非法武装更加肆无忌惮,认为自己的力量足以与俄联邦军队抗衡,所以敢于公开与俄联邦决裂,宣称独立。这些教训都是极为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