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的赵普,为什么会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呢?

2024-12-23 04:08:4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赵普

赵普(公元922-992年),字则平,祖为幽州蓟人,幼年随父举家南徒,入籍正定。北宋王朝的开国大勋,他参与策划“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做皇帝建立了宋朝,进而又策划了“杯酒释兵权”的妙计,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使赵匡胤皇权得到了稳固。他三入相府,辅佐太祖、太宗二位皇帝治理天下,勋劳卓越,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

赵普一生,文武兼谙,纵横捭阖,果敢决绝,权谋于行,大有功于大宋之立,敕封魏国公。太祖誉之“开国元臣”,太宗誉之“真社稷臣也”。


01

革除旧弊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三月,自唐天宝年间以来,全国无数的藩镇纷纷屯集重兵,以“留使”或“留城”的名义各自在自己的辖区大量搜刮民财、民粮,将大部分据为己有,将很少的部分上缴国库,还常常假以“贡奉”之名,横征暴敛,大肆收受贿赂,以求恩赏。当时帝位初立,为牢固政权仍沿袭旧制,藩镇首领上朝,都有贡奉。等到赵普为宰相,他发觉高官的这种弊端,极力奉劝皇上要求革除此弊,还官以清名,还民以富足。

02

忠荐不悔

赵普在任期间,不仅立志改革,传下美名,同时,他还是一位忠荐不悔的刚烈之士。赵普常常发现人才并向皇帝举荐为官,皇帝不用,赵普第二天再上奏举荐,皇帝还是不用,赵普接着再奏,皇帝被他的固执激怒了,把奏书摔到地上,赵普仍面不改色,把奏折拾起来转身走,不久又将摔碎的奏折重新修补,复奏如初,皇帝看他再三举荐,心有所悟,才准用其人。又有一次,一位大臣应当升迁官职,皇帝平时很讨厌他,不予升迁。赵普力请,皇帝发怒道:“我本来已经不准许他升迁,你偏要这样干吗?”赵普针锋相对:“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皇帝气得不得了,忿而离去,赵普紧随其后。皇帝入宫,赵普便立于宫门之外,久久不肯离去,直到皇帝准许了他的奏折。

03

半部《论语》治天下


公元967年即宋太祖的乾德五年,当时君臣几人,谈起年号来,赵匡胤对“乾德”这个年号相当得意。赵普就在一旁列举了开国以来出现了不少好事,然后归功于赵匡胤改的这个年号。谁知旁边站着一位名叫卢多逊的翰林学士,极有学问,平时不大说话,此时却不动声色地说了一句:“可惜‘乾德’是前蜀用过的年号”,赵匡胤大吃一惊,马上命人去查核。结果真是前蜀的年号,而且是亡国的年号,这一下赵匡胤的羞惭恼怒可想而知。想起赵普身为当朝宰相,却不读书不看报,让自己在天下臣民面前出了这么大的一个洋相,真是可恶之极。赵匡胤越想越生气便大骂赵普说:“你不学无术,怎么比得上卢多逊?”

身为宰相的赵普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晚年他经常手不释卷,他有一个大书匣,不许别人动,每天回到家就取出书来读。人们只看到他每天从里面拿出一本书来读,但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书。等到赵普死后,人们发现里面只有《论语》的前半部分。从此以后,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就传遍天下了。

历史记载,宋太宗时,赵普常常对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辅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辅佐陛下致太平。可见赵普是个会读书的人,不会一生只看了半部《论语》的。

04

微瑕招忌


赵普第一次为相于公元964年,宰相范质、王薄、魏仁浦求退免职,赵普被任命为门下待郎同平章事,正式开始了十年之久的宰相生涯。赵普的刚毅独断,日渐引起群臣的不满。公元973年,赵普为相已经十年,因涉嫌私贩秦陇大木、堂下属受贿,并有卢多逊弹劾,称赵普挟权势剥削平民庄园土地。一天,赵匡胤来到赵普家中,正赶上吴越王派人给赵普送来十坛礼物,书信上说是海鲜,打开一看,全是金子。自此,赵匡胤对赵普有了疑忌之心,不久,被免去了宰相职,出任河阳三城节度、检校太傅、同平章事。

05

逝后追封真定王


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拜太保,兼待中。皇帝钦赐不用上朝,只有在商讨大政时召对。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春,赵普三次上表,请求辞归故里,宋太宗不准,拜为太师,封魏国公。七月卒,宋太宗闻之震悼,对近臣说:“普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于是,废朝五日。赠赵普尚书令,因其为常山真定人追封为真定王,赐谥“忠献”,亲撰并书写八分字神道碑赐之;公元998年,追封赵普为韩王。次年,又诏普配飨太祖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