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前没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呢?

2025-02-06 05:58:3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宋朝以前没棉被。因为虽然2000多年前棉花就从印度传入了中国边疆,实际上在边疆,棉织物出现得也非常早。但是在中原一直到公元9世纪的时候,贵族们还把棉花当做观赏花来种植,所以北方到了冬天那真是“狐裘不暖,锦衾薄”。

没有棉被不代表古人不盖被子。

“狐裘不暖,锦衾薄”里的“锦衾”就还是“锦缎被子”的意思,所以古人的被子,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还是比较奢侈的。虽然没有棉被,但是羽绒被、蚕丝被这些高档被子还是有的。

但是这些被子造价不菲,普通百姓家,哪怕时候个小富之家,能有个缎面做背面,麻布做里子就很不错了。用鸭胸脯上的绒毛做出的羽绒被其实还是比较奢侈的,不比加拿大鹅来得便宜,这种代价太奢侈了,更别提蚕丝了。

所以普通人家的被子的填充物还是以芦花和杨絮为主。这些东西廉价,但是要注意采集的时间,一个在春天,一个在秋天,错过了杨絮,还有芦花,但是连芦花都错过了,冬天就准备挨冻吧。

但是大冬天的取暖,古人还是比较有经验的,那就是靠“火”取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木炭和煤的国家。汉朝的时候,古人就用煤炭烧饭、炼铁、取暖了。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煤炭,没有煤炭还有“卖炭翁”在山里烧木炭运到城里去卖。

所以在宋朝的时候,北方的主要燃料就已经被煤炭取代了,根据《宋会要·食货志》记载,在北宋的时候,煤炭买卖就已经成了官营项目,而且还设立了官仓贮碳,用于调节物价。大中祥符5年(1012年)12月6日,朝廷还要拿出40万秤(大概是1斤重),半价卖给穷人。当时煤炭多少钱呢?20个铜钱1斤。

北宋的老百姓相对比较富足,普通人家到了大冬天,一家人围着火盆(富人用碳炉,穷人在家中挖个坑),把火烧得旺旺的。壶里热上小酒,笼屉里蒸上肉菜,手里抱着“汤婆子”(古代版的暖手宝)。这种小日子还颇符合今天求之不来的过年气氛。

回答2:

冬日里天寒地冻的,古人们睡觉自然也是要裹被子的。不过,那时富人家和穷人家的被子大有不同。富人盖的被套,用的面料是绫罗绸缎,被子里面放的填充物,也都是保暖又轻盈的动物毛,比如兔毛,羊毛,鸡鸭鹅毛等,这就好比是现在的羽绒被啊!要是天气太冷,他们还会烧炭火取暖,根本不用担心受冻。穷人家就窘迫许多了。他们的床上,铺的是干燥的稻草,盖的被子里填充柳絮,旧衣服,芦苇等杂物,只能勉强御寒。要是能遇到哪个乐善好施的大户人家,赠送些不要的旧衣物,旧被子什么的,就再好不过了。当然了,在古代,人们还没有保护的动物的意识,很多人会去打猎,把猎物的皮毛做成衣服、被子,也能用来取暖。不过,现在这可是违法行为哦!此外,以前大部分古床都装有床帘,睡觉的时候把帘子都放下来,风刮不进去,也有抵挡寒意的作用。

回答3:

如果家庭条件允许会烧大量的炭火来取暖,普通家庭会种麻来制成衣物。

回答4:

古人在冬天为了抵御寒冷,一般都会将动物的毛皮做成衣服,这样才能在寒冷的冬天保持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