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汉服的历史和发展
非实物时期
在有现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一些古籍的观点认为,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
例如,《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 第一)
有人认为(注:无充分的考古资料支援):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绍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黄帝时代冕冠出现,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夏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逐渐完备。周代后期,由於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著明显的不同。并创造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实物时期
汉族的这一服饰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来汉人服装的基本特徵是没有大的该变。一直三百多年的清初,这一服饰制度才崩溃。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在与南明的战争中,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满族发型和满族服装,禁止人民穿戴汉族服饰,史称“剃发易服”(“剃发”也作 “剃发”)。这使得汉服逐渐消亡。当时孔子的后裔衍圣公孔闻謤上书多尔衮,请求保存孔府家服饰,说:“先圣为典礼之宗……定礼之大要莫於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来未曾变易……”,遭到多尔衮拒绝。今天的旗袍、长衫、马褂都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的改良和发展而来。
辛亥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之后,人们的思想趋於西化,改穿西式服装,没有恢复汉服。但在21世纪初,随著中国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又重新宣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著汉服进行推广。
汉服的特点和样式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於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著。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长裤。
配饰
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
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汉服对中国周边其他民族服饰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著汉服
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主要内容有:1. 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著汉服。2. 禁止说鲜卑话,以汉语为唯一通行语言。3.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籍贯,死后葬在洛阳,不准归葬平城。4. 改鲜卑姓为汉姓。首先从皇室做起,把拓跋氏改为元氏,「其馀所改,不可胜纪(记)」。还规定鲜卑族的八个大姓与汉人头等贵族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鲜卑八个大姓以外的贵族也规定了品级。使鲜卑贵族也和汉族一样实行门阀制度。5. 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鼓励鲜卑族按门第与汉人结婚。孝文帝还率先做起,纳汉族大姓的女子做后妃 并为他的五个皇弟娶汉族大姓的女子作正妻,同时把公主们嫁给汉族大姓。
尽管遭到一部分鲜卑贵族的阻挠和反对。孝文帝的改革最终得以成功,极大的促进了民族融合,此后仅经过数十年时间,中原的鲜卑等各少数民族就基本上和汉族人民融为一体了。
日本和服
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即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当时他们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令」。至今日本仍把刺绣等纺织品称为「吴服」,意为从中国的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的。初期和服为唐服翻版,之后的盛装十二单的外套华服也被称为「唐衣」(李氏朝鲜礼服外套也称为唐衣,虽然两者已经有了更多的民族特色)。和服虽由汉服发展而来,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发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如男服的裤子,江户时期之后女服腰带逐渐增宽到比较大的尺度,腰带鼓节移到后背并发展出种种样式,也是区别和服与汉服的主要标志。和服衣料上的纹饰等往往也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朝鲜服装韩服
唐代时,新罗与唐朝交往甚密,服饰特点几乎与唐朝无异,李氏朝鲜中期之后韩服特别是女服朝高腰襦裙发展,同汉服区别逐渐增大,但官服,朝服,宫廷重要礼服仍一直保留较多汉服制度,并随汉服变化而变化,如唐朝时官员的乌纱幞头的后系带为下垂带样式,新罗官员幞头同为此样式,而明代之后改为展角样式,李朝也改为短展角;如李朝王后大礼服一直都为中国皇后翟衣样式。而现代韩服和汉服的主要不同之处:汉服一般是交领右衽,也有对襟的(V字领),而朝鲜服装的交领发展为小v领;女服裙子束的特别高,而且下摆十分宽大、蓬松。
汉服和网上文化
近年有许多年轻网友在网上结识,然后约定著汉服在公共场合见面。
近年来,以一部青年为主体,以网际网路为载体,出现了「恢复汉服」运动。并一起了很大反响和争议。正以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问题:
汉民族服装尽管受到其他民族服饰的影响,但其基本民族特徵则并未改变,只有各朝流行时尚花色品种习惯穿法的不同。
各民族的民族传统服装都是从古代发展过来的,这正是民族性与传统性的体现。汉服是汉族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代表。汉族服装又是汉族的文化的载体,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推行汉服,有利於汉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於提高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在现代恢复汉服十分必要。可在有民族特色的节日、盛大庆典、婚礼、寿辰、丧礼以及休闲时穿著汉服的礼服和常服。
马褂、旗袍是满装的改良及其延续,跟汉族传统民族服装差别较大,无法代表汉族传统文化。
马褂、旗袍和汉服都是中国的民族服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汉服运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禁止出现辱骂、贬低其他兄弟民族的言语和行动,汉服是56个民族服饰大家庭中的一员。
(一) 班底
东汉末年,军伐割据群雄并起,曹操当时因未能建立自已的班底,在所有的势力当中实力是最弱的。此时,曹操虽然有全国性的知名度,身边却只有堂兄弟曹仁,曹洪,除此之外就没有其它的班底了。
陈留(今河南陈留县)起义,是曹操一生最重要的转折点。
这段期间曹操用变卖家产筹措得来的资金,公开招募天下英雄豪杰。
此时曹操异常刻苦,与士卒一起打造武器。历史上有一段当时曹操的轶事记载。
某日,曹操和士卒一起打造武器,有访客见此,不禁笑道:「有雄心打造天下的人,怎么能和士卒一同打造武器呢?」
曹操却一点也不介意地说:「不会打造兵器的人,怎么有资格打天下呢?」
曹操以无比的热情感召不少独当一面的英雄豪杰,大家三五成群的纷纷投靠曹操。
东汉灵帝中平六年,这年曹操三十五岁,他就以在陈留募集的五千名兵马,展开称霸天下的大业.
专 家 解 析
建立班底不论对老板或是中层干部,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建立班底就像组织帮派一样,班底建立之后,就等于有一群死忠的人帮他做事。这些班底,也因为享有领导人特别的关照,而会更卖力的工作.
以台湾的知名企业,国泰集团的创办人蔡万春为例,他在事业还不是十分成功以前,就靠着几个优秀的亲兄弟,和一群死忠的干部,开创事业版图。
被誉为「经营之神」的王永庆,情况也相仿。 王永庆创立台塑时曾到处招兵买马;他甚至不惜从公家机关挖角, 重金礼聘政府官员做为创业班厎. 事后证明, 创业初期的这群菁英确实为王永庆打下很好的事业基础。
建立班底不只对老板很重要,对企业内的中层干部,也是一件不可忽略的事。
但是,跟老板不同的是,中层干部跟在建立班底时要非常地小心,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斗争。
中层干部跟在建立班底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必须要遵守,那就是,「自已班底的人犯错,一定公事公办」,不可以袒护,否则会引起外人的反感.
领导人除了要建立自已的班底之外,领导人也要懂得利用别人的班底解决问题。在管理学上称为,「正式组织利用非正式组织」。
以下这个例子是发生在日本的真实事件.
A部门的课长,对他的一个部属十分头痛;这位部属有一些工作上的恶习,A部门的课长对他屡次劝诫,但是他仍然恶性不改.由于这位部属是乒乓球队的队员,于是A部门的课长就找了B部门的课长. B部门的课长跟他的部属一样,也同样是乒乓球队的队员.
由B部门的课长出面劝诫的方法果然奏效,没多久,这名部属就自动改掉工作的恶习了.
在企业内有许多不同的组织,组织中有许多不同的班底。中层主管应该学习善用这些班底解决问题,而不是把班底作为斗争的筹码,互相对抗。经理人如果懂得善加利用这些班底,将可运用借力使力的方式,轻易解决问题.
(二)创 意
东汉末年,由于社会动荡,民间饥馑, 在张角兄弟的带头之下, 民间风起云涌兴起了一股叛变势力.这个叛乱团体虽然松散,但是人数却十分惊人,约有一百万人左右.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巾之乱」。
「黄巾之乱」尤其以青卅(今山东省)的民众反应最热烈.由于中央政府无能,根本没有能力出面敉平地方的动乱。当时正准备摩拳擦掌打天下的曹操,在友人的引荐下,带兵为青卅地方政府敉平「黄巾之乱」.
一般军团领袖,为了维护治安杜绝叛变,对于暴动团体通常是采取恐怖的屠杀手段。但是曹操敉平了黄巾之乱以后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用开创性的手法加以收编。
曹操认为,黄巾之乱是民变,这些乱民是因为无法生活才揭竿而起;如果能照顾他们的生活,民变自然就消弭于无形。
曹操深知,民变是政治问题,不应该用军事武力解决。武力镇压固然能够震慑一时,但是稍一懈怠,叛变会立刻卷土重来;政治的问题就应该要用政治的方法解决。于是他想出了「屯田制度」。
曹操将黄巾党人做有计画的分组,老弱遣回田间工作,年壮者施以正军事训练,组成青州军团。「屯田制度」一方面解决了民变的真正问题---饥荒;另一方面,曹操也获得了近三十万的庞大直属兵团, 正式成为曹操拥有实力割据一方的军阀.
有效收编的黄巾党人的成功做法,可以说是曹操争霸天下的重要转折点。
「屯田制度」实行之后,自此曹操有了和天下诸雄一较长短的实力。后世许多研究曹操历史的学者认为,创立「屯田制度」是曹操争霸天下的重要转折点。
「屯田制度」也是历史的上典范。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曾经仿效曹操的方法,用以解决元末长期动乱遗留下来的粮荒问题。显见屯田制度,在解决饥荒问题上,的确有它独到的地方。
专 家 解 析
这段历史揭示了两大课题:领导人危机处理的能力,以及领导人的创造力。
在危机处理方面,管理者面临危机际,首要的工作是找出问题的核心。也就是洞视问题的本质。
洞视问题的本质,就像拿一把手电筒找出停电的原的真正原因。这把手电筒,可以淡化危机,甚至消灭危机 。
不过,除了洞视问题本质的治本策略之外,危机管处理的另一项理工作——治标,也是不可等闲视之。
以屯田制度为例,曹操除了解决饥荒的问题之外,更应该严惩带头的肇事者。员工群起反弹做乱,通常是由少数人策动的,管理者必须先之铲除,其次才是寻找出做乱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征结。
除了危机管理之外,曹操的屯田制度,所揭示的另一项重要的课题是,管理者的创造力。
经营企业只凭经验是不够的,管理者必须用更开阔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台湾的经理人最容易掉进经验的陷阱,台湾的中小企业的经理人,大部分靠白手,黑手起家,他们凭着经验,一步一步,换取现在的成就。
但是,经验是狭窄的,「经验是以过去的方法,做为现在的行事的依据」, 只凭经验,眼光是狭窄的。
我有一位朋友,自美国念完计算机博士回国。他建议办厂的父亲改用计算机盘点。他评估,用计算机可以更精确的掌握每条生产线的货源,用以多补少的方式,免除每条生产线同时进货的浪费。
他的想法却遭到父亲的拒绝.他的父亲坚持用他「经验中」的方式——人工,进行盘点。
直到我出面,才说服了他的父亲。
老一辈的人经常喜欢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要多」。其实,管理者除了经验之外,必须更具创造力。对现在的管理者而言,知识就是创造力;经验往往只是保守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