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介绍下沈复的《浮生六记》这本书?

2025-02-03 06:45:38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沈复,字三白,苏州人,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卒年无考,著有《浮生六记》一书。原作实则只存四记,即《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另有两记存题佚文为《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从作者的总体构思来看,《中山记历》主要写作者陪清廷大员赵介山等出使琉球国见闻,描写记述了葺尔岛国的风俗民情及海上瑰伟壮丽、奇特无比的风光。《养生记逍》,多属介绍摄生养性、处世待人方面的学问。郑逸梅先生曾经考订,现在流行的后两记实在靠不住。俞平伯先生也曾对此书作过考订,发现前后几记中时间上自相矛盾,难以“圆通”。

  此书最初以手抄本形式在社会上流传,后为苏州独悟庵居士杨醒逋在护龙街冷摊上瞧见,慧眼识珠,立即携回刻刊,由王韬作序,在东吴大学校刊《雁来红》上刊出。这一下,使这块文学“碧玉”出土问世,重放异彩。

  《闺房记乐》一篇,写伉俪之情动人心弦。两情交溢,温馨甜蜜,而且笔墨纯净,不涉淫诲轻薄,用语含蓄,使人意会而无须言传。其表现手法重在率真热烈,自然风趣,生动活泼,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堪称是明清文言笔记中的“逸品”。

  《闲情记趣》一篇,挑选的是夫妇间琐碎的生活细节,但作者将一个个片断渲染得极富诗情画意,使我们产生看似“人人皆有,确为人人所无”的感觉。而且这一篇结构精巧、匠心独具,读来好似银线穿珠、水晶泻地。

  《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后来都曾被改编为话剧,由上海明星公司搬上银幕,久演不衰,倾倒无数观众。

  《坎坷记愁》一篇,为文人落魄后的辛酸自白。语言质朴,情实真切,如芸娘抱病,“形销骨立,缺医少药,亲朋中无人援手”,囊空如洗,何以卒岁,苍天何亟,传呼奈何?可谓“贫贱夫妻百事哀”,悲怆摧人掬泪。

  《浪游记快》一篇殿后,全篇结构安排合理,作品本身寄寓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俞平伯先生曾将《浮生六记》比作“一块纯美的水晶”,赞它“幽芳凄艳,读人心醉”,叹赏之余,专为作者写了一部年谱。林语堂先生更是用力勤苦,将全书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在他所著的《中国人》、《生活的艺术》两部畅销书中,还多处引用《浮生六记》的材料。因此,这部著作已走向世界,越来越受到海内外读者的重视,在古典文学长廊中有其一席。

  浮生六记》对中国文化人来说,是很有名的一部念兹在兹的圣贤文法书之外的一本反映闲情别致、心性之微而却潜伏着“真文艺”的中国古典名著。
  这本反映伉俪情笃、缱绻的书一九二三年重印时,俞平后在序中有一段很能用来做书的真灼介绍:“综括言之,中国大多数的家庭的机能,只是穿衣、吃饭、生孩子,以外便是你我相倾轧,明的为争夺,暗的为嫉妒。不肯做家庭奴隶的未必即是天才,但如有天才是决不甘心做家庭奴隶的。《浮生六记》一书,即是表现无数惊涛骇浪相冲击中的一个微波的印痕而已。但即算是轻婉的微波之痕,已足使我们的心灵震荡而怡。是呻吟?是怨诅?是歌唱?读者必能辨之,初不待我的哓哓了。是书未必即为自传文学中之杰构,但在中国旧文苑中,是很值得注意的一篇著作;即就文词之洁媚和趣味之隽永两点而论,亦大可以供我们欣赏。故我敢以此小书介绍于读者诸君。”

回答2:

凡治中国文学者,鲜有不读沈三白的《浮生六记》的。
今日游苏州沧浪亭的学者和文人,也常会打听《浮生六记》作者沈三白(即沈复)在此处的故居,只是他们也如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林语堂一样,带着满腔喜悦而来,却只能失望地面对着沧浪堂充满古典气息的波光和园林秀色嗟叹而已———沈三白之故居,早夭其影踪矣。《浮生六记》,其实仅剩原作四记,即《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补之二记《中山记历》、《养生记逍》,传为晚清市井文人所补,风味大逊),乃清代乾隆至嘉庆期间的小商人沈三白的带自传性质的散文小品。此君虽是一介商人,且名不见经传,但因笔端独怀缠绵之情,用词遣句呈现一片性灵天分,且所述皆亲历之至爱至痛情事,令人读后不能释卷。特别是作者写其爱妻芸娘与之相伴相爱十数年间的恩爱,直至生离死别情状,那种摄魂夺魄的悲情日月,今日读来犹在眼前。芸娘之美丽娴淑,也令人怀想。记得也是林语堂此君,在他译成《浮生六记》英译本后,感慨地向友人说:沈三白之妻芸娘,乃是人间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姝为妻,真是三生有幸呢。
今日苏州人氏,更常以《浮生六记》中沈三白所描述的苏州诸美景为傲呢。

回答3:

这本书很有闲趣 不同于其他的古籍.有更多的休闲阅读性.中学一年级不就学过里面的<幼时记趣>,讲的就是小时侯的有意思的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