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的防治主要依赖于抗病良种的选育和利用,辅以药剂防治和栽培防病措施。
1.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
各地已选育出一批免疫或高抗品种(系)。其中绝大多数是抗病育种的宝贵资源,少数材料可在生产上直接应用。免疫小麦品种有中86147、87加67、中87228、贵农19、贵农21、三属麦等;高抗的冬小麦品种有京华1号、京华3号、京核3号、京411、北农白、郑州8915、郑州831、豫麦50、豫农9901、源育2号、源育3号、中育4号、中育8号、百农64、温麦4号、周麦9号、新宝丰、院麦25、院麦26、扬麦158、扬麦10号、川麦25、绵阳26、劲松49、上麦5号等。抗病的春小麦品种有垦红13、垦九5号、定丰3号等。较抗病的大麦品种有鄂啤4号、早熟3号、早熟5号、黄金瓜、关东中生等。矮选2号及早熟43等元麦品种也较抗病。慢粉性小麦品种有灰土糙、红芒红等农家品种以及淮阴894、阿勃、豫麦2号、豫麦15、豫麦16、豫麦41、宁9131等改良品种(系)。耐病品种有铁青1号等。此外,有些小麦品种除抗白粉病外,还兼抗其他主要病害,如宁7840(兼抗赤霉病、秆锈病、条锈病和叶锈病)、黔丰1号、皖鉴7909、皖鉴7919、皖鉴1915和皖鉴7924(兼抗秆锈病、条锈病和叶锈病)以及燕小黑3-1(兼抗条锈病和叶锈病)等。在利用高抗品种的同时,应加强对当地病菌毒性结构的监测,以便对抗病品种做出合理布局。
2.药剂防治
多数地区提出的防治指标为病情指数1以上或病叶率10%以上。通常于孕穗末期至抽穗初期施药,防治效果最佳。根据药剂种类及其持效期的长短决定施药次数。常年发病严重的地区,应加强对重点田块(早播、密植、多肥、感病品种田)的保护。秋苗发病早且严重的地区,应于秋季或冬前用药剂进行种子处理或施药防治。有效药剂有:
(1)拌种每100kg种子用30gl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兼治条锈病、纹枯病等,或用2%烯唑醇按种子重量1%~2%拌种,对麦苗安全,可促进植株生长。药剂拌种可减轻苗期病害,但不能明显控制小麦生长中、后期的病情。
(2)生长期当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达到1或病叶率达10%以上时,喷施三唑酮(每公顷用有效成分120g,大流行年份或在感病品种上,用150~180g)或多菌灵、硫磺胶悬剂及甲基硫菌灵等。用三唑酮防治效果最好,施药1次即可。如果使用其他药剂,则需施药2次,间隔期为7~10d,防病效果不及三唑酮。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长期单一使用三唑酮,病菌已经产生抗药性,部分地区使用该药的防治效果明显下降。因此,应注意三唑酮与其他药剂的交替使用或合理混用。十三吗啉对白粉病的防效接近三唑酮,持效期稍短,作用机制不同于三唑酮,可与三唑酮交替使用。国外新近开发成功的甲氧丙烯酸酯类(strobilurins)杀菌剂,在欧洲国家已取代三唑酮,大量用于白粉病的防治。
小麦生长中、后期,也可根据田间情况采用杀虫杀菌剂混配做到关键期1次用药,兼治白粉病、锈病等主要病虫害。条锈病、白粉病、穗蚜混发时,每公顷用三唑酮有效成分105g加抗蚜威有效成分45g加磷酸二氢钾2250g;赤霉病、白粉病、穗蚜混发时,每公顷用多菌灵有效成分600g加三唑酮有效成分105g、抗蚜威有效成分45g和磷酸二氢钾2250g。
在小麦拔节期,每公顷喷施5%烯效唑(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湿性粉剂600~750g,可抑制植株生长,缩短小麦茎基部1~3节间,同时,对白粉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3.栽培措施
越夏区麦收后或于冬小麦秋播前要及时耕翻灭茬,铲除自生麦苗;适时播种,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因早春小分蘖发病而引发的多次再侵染;控制种植密度,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减少感病机会;根据田间土壤地力适当增施腐熟有机肥和磷、钾肥;南方麦区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北方麦区适时浇水,以促进小麦植株生长,提高抗病性。
小麦在得了白粉病的情况下,怎么配药效果做好,白粉病得到最好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