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次课程改革旨在解决的诸多弊端:知识技能取向的课程目标;繁、难、偏、旧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课程内容;具有严重“分科主义”倾向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课程实施;选拔取向的课程评价;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等等。通过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为了改变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价值取向,新课程确立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作为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学科教育的中心由学科转向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3)为了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新课程内容的选择非常注重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主干内容,;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动的关系;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互相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原“学科”间的道道鸿沟,最大限度地回归和体现知识的“整体”面目。
(4)为了改变具有严重“分科主义”倾向的课程结构,本次课程改革依据国际课程发展趋势、课程现代化的要求以及我国的国情和教育传统,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5)为了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本次课程改革倡导新的教学观并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改变传统被动性和依赖性的学习状态,提倡主动学习、独立学习,使学习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要转变传统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学习的方式,提倡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6)为了改变现行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新课程评价致力于:第一,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第二,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第三,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针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7)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教育部制订基础教育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订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本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并报教育部备案。学校在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