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学校看作是个大社会,那么里面是否也充斥着各种团体呢?我们不难联想到联课活动的社团、体育比赛校队、家长会、读书会……等等,以及许多青少年次级文化所构成的小圈圈,这些校内团体为学校带来各式各样的风气,有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有的为校争光,提升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动机,有的提供正当娱乐,让学生多余的精力或课业压力有舒展的空间,这些都是帮助全校师生进步的学生团体。但是跟现实社会一样,学校里也存在一些阻碍教学、破坏学校秩序的不良团体,这些小圈圈对校园的影响,轻微者扰乱学习环境,对于校规的存在视若无睹,严重者伙同校外不良帮派做出各种违法勾当,不仅造成社会的困扰也误了学生自己的青春。
(一)班级中不良团体的产生
本文讨论的对象,是指年龄约在12岁到18岁的青少年。这段时期,正好适
逢所谓的“青春期”、“狂飙期”、“叛逆期”,无论从哪一个名词的字面上来看,都不难了解处于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普遍处于“不稳定状态”,生理上的不稳定指的是生长和发育速度极快,而心理上的不稳定则是指情绪较为浮动、心思更为敏感,很容易“想太多”。
我们已经从很多书本资料或是自身经验了解到,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于家人的依赖会有部分“转移”到同学团体。这并不意味青少年不再需要家人,而是说许多特别的人际关系、个人价值、情感经验由于家庭无法提供,青少年转而诉求于朋友、同学团体。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家柏尔逊士的说法,同学团体是儿童青年的志愿结合,这包含了两个心理上的意义:首先是他们摆脱成人的控制,能够独立的开辟自己的社会;其次是让他们有被成人以外的人们--通常是这些同年龄的青少年,给予接纳之机会。前者可能使儿童青年尝试探索独立的界线,做出一些成人所不许可的行为;后者则使儿童青年获得能自我表现的地盘(比方说平日不被成人称许的行为却可在团体中受到赞许鼓励)、接纳朋友的机会(成人眼中避免结交的“损友”,在团体中却可以彼此接纳)。
这样的同学团体,其实不管中小学都存在着,而中学的同学团体更是不能忽视,这是因为青少年的小团体具有强烈的独立性和约束性,而个体本身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团体的压力和影响,造成所谓的青年文化或青少年文化,但因为此文化在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上和父母师长为代表的成人文化不同,故又称之为青少年次级文化,不可否认的,青少年有许多不良行为与青少年次级文化有关。而这类次文化的不良行为特色有:(1)对自己无法获得的事也硬要争取之非功利性;(2)为破坏而破坏,纯粹以破坏为其兴趣;(3)与正常成人或有成就的青少年完全采取反对态度的否定主义;(4)一有机会就会从事窃盗、暴力或投机行为;(5)指追求眼前一时短暂的满足享乐;(6)重视自己集团所定的规范。
不良型次级文化在表现方式上有很很多种以及不同的轻重情节,大多数学生难免都会偶尔违规,属于最轻微的,至于敌视学校师长及同学、嘲笑校规、反抗学校,甚至以身触法自甘堕落,则属于严重的,而像这类行为严重的学生,往往不清楚学校教育与个人前途的关联,而本身对于未来就抱持着悲观的态度,心态上总是怨天尤人、轻蔑与违抗。
到了高中,次级团体的社会地位可能会略有不同,依学校的不同可分为四种次级团体:第一种是“优秀”团体,他们包含了有专长的天才和自负的一群人,在学术和课外活动上都是出类拔萃且成功的,像是运动比赛的校队,而这个团体通常是排外的,他们以“本行的专精度”来作为认同的考量。第二种团体是“出轨人”,他们的心思不在于学校课业或学术外的活动,并表现过分的行为像是暴力、偷窃、欺骗、恐吓。第三种团体是“局外人”,他们不参加任何学校社团,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校外的活动,如打工。最后一种团体是“孤立的”,他们仅仅投入学校的学术课程,不参加任何课外活动或社团,也不搞其它的组织团体,是孤立于整个班级的同侪社会结构之外。
(二)不良的小团体意识对班级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在一个班级中,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学生的个性、兴趣、家庭背景的差异性,总是会有某些人是比较处得来的,因而就形成了一个个的小团体,所以,班上小团体的出现是必然的,但是过度的小团体意识却会对整个班级的运作造成不良的影响:
(1)彼此之间壁垒分明,缺乏班级团体意识:在小团体意识高涨的班级中,容易有排他性的现象发生,即“如果你跟我好就不能跟谁好”,这种现象容易使小团体彼此之间产生对立的情况,彼此之间或是井水不犯河水,或是剑拔弩张。如此,小团体中的成员,如果其每日的活动只是局限在自己的小团体之中,而不与其它的小团体互相交流沟通的话,就会使彼此之间的气氛变得十分僵硬,使整个班级变得支离破碎。
(2)对于班级事务的处理,难以达成共识:班上每个团体,为其个别的利益,总会有其不同的意见或主张,然而倘若他们又都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彼此互不相让,不愿与对方妥协,则对于班级事务的处理,就难以达成一个共识,在预定的时间作出解决。
(3)使得内向、不善交际的学生更形孤立:通常小团体都比较喜欢那种能言善道、外向活泼的同学加入他们,因为那类型的学生敢于表现,比较有影响力,容易为其团体在班上众多的团体之中争取强势的地位。然而,对于内向、不善交际的学生,通常并不懂得如何推销自己,表现自己,或是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所以,在那种能言善道、外向活泼的同学之明亮耀眼的光芒下,就显得更加的暗淡无光、一无可取,就容易受到别人的忽视,被班上的小团体排拒在外。
1、预防不良小团体产生的方法:
(1)常换座位:像如果新生刚入学,我们可以预料到的,同学一定是从邻座的同学们开始认识起,如果我们常换座位,可以让学生有机会认识更多其它的同学,也可降低小团体的产生的机会。同样对于旧生也有它的功用,老师必须先知道每个小团体再将他们的座位打散,至少可以减少他们上课捣蛋、讲话的机会。
(2)安排竞赛、活动:其目的在于使同学间都有一起合作达成目标的机会,像老师可以提出比赛哪一排的秩序最好,这样不仅可以改善上课的秩序,也可以使同学间有维持秩序的默契存在,当然,由老师提出竞赛的前提,是要学生之间相处的很融洽,如果反之,可能会导致学生之间相互倾轧的恶性循环,这点是在安排竞赛前需要注意的。
(3)采取异质分组:老师如依学生学习的必要需要分组时,可以先了解学生的程度来分组。如此每一组都会有几个成绩较差的同学,而其它成绩较好的、中等的,可以帮助成绩较差的同学,如果,成绩较差的、中等的,他们在成绩上有进步的话,这个组就可以加分,而且进步愈多便可加愈多的分数。如此,应可减少小团体的产生,而且也藉此让那些功课较差的同学,一起融入这个班级。
(4)关心独断独行的学生:班上如有独断独行的学生,如果他的行为不能被班上同学认同时,可能就会被班上的同学排挤;那如果他的行为吸引了班上的同学,也可能会造成小团体的产生,所以老师必须要注意到班上是否有行为异常的学生,如有发现应该要尽早给予指正。
(5)建立学生正确的观念:像在成绩方面,老师应该告诉学生们成绩本来就会有高有低,要在乎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成绩好的同学应该要指导成绩差的同学,成绩差的同学应该要更加努力而不是自暴自弃;或者班上有行为偏差的学生时,老师应该给予指正,并告诉班上的学生,每个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予他改错的机会。像这种方法应该要跟前面几种方法一起使用,如此双管齐下的效果应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