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看着两旁的人,说别的话。
意思是王无话对答,有意避开话题。
王顾左右而言他
拼音: wáng gù zuǒ yòu ér yán tā
典故: 指离开话题,回避难以答复的问题。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即孟轲,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有一次对齐宣王说:“有一个人,因为要到楚国去,把老婆孩子交托给他的朋友,请予照顾。等到他回来的时候,才知道他的老婆孩子一直在受冻挨饿,那位朋友根本没有尽到照顾的责任。你说这该怎么办?”
齐宣王答道:“和他绝交!”
孟子又说:“有一个执行法纪、掌管刑罚的长官,却连他自己的部下都管不了。你说这该怎么办?”
齐宣王说:“撤他的职!”
最后,孟子说:“全国之内,政事败乱,人民不能安居乐业。你说这又该怎么办?”
王顾左右而言他——齐宣王望着两旁站立的随从,把话故意扯到别处去了。
上面这段对话,载《孟子·梁惠王》篇,原文是: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返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对于别人当面提出的问题,避而不答,装作没有听见,眼睛望着别处,把话头扯开。形容这类情况,后来就常常引用“王顾左右而言他”这句话,或者说作“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对齐宣王说:“(假如)大王有一位大臣,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历。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和儿女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 齐宣王说:“和他绝交。” 孟子说:“(假如)司法官(管刑法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应该怎么办?” 齐宣王说:“罢免他。” 孟子说:“(假如)一个国家治理得很不好,(治理者)那又该怎么办?” 齐宣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托:托付,委托。
比:等到。
馁:(něi)使......挨饿。
如之何:对他怎么办。
之:到......去。
反:同“返”,回来。
弃:抛弃。此指绝交。
“士师”句:士师,古代的司法官。士师之下有乡士,遂士等属官。后一个“士”当指士师的下属。
治:管理。
已:止,这里指罢免。
顾:四顾,环顾。
言:说。
译文
孟子对齐宣王说:“假如大王有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历,等他回来时,妻子儿女却在受冻挨饿,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
宣王说:“跟他断交!”
孟子说:“为官一任,却不能管好下属,那么该对他怎么办呢?”
宣王说:“撤掉他!”
孟子说:“一个国家的政事不能治理好,那么该对他怎么办呢?”
宣王环顾大臣们,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去了。
释义
对于别人当面提出的问题,避而不答,装作没有听见,眼睛望着别处,把话头扯开。形容这类情况,后来就常常引用“王顾左右而言他”这句话,或者说作“顾左右而言他”。
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小品。尤其是最后“王顾左右而言他”一句,真是生动传神,成为了大家常用的名言。
孟子采用的是层层推进的论证法,从生活中的事情入手,推论到中层干部的行为,再推论到高级领导人的身上。逼齐宣王毫无退路尴尬不已,也就只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的份了。
齐宣王在回答孟子的前两个问题时非常干脆,不假思索,而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时则避而不答,转移话题。因为齐宣王明白了孟子的第三个问题是针对自己的,所以转移了话题,不作回答。
孟子本身倒不一定非要出齐宣王的洋相,不过是因为他老东推西挡,东扯葫芦西扯瓜,不肯表态实施仁政,所以激他一激,逼他一逼,迫使他思考如何抓纲治国,作出选择罢了。
我们平时在工作中、生活中也常常有被上司或下属问得一时之间不知怎样回答的情况,遇到这种时候,你虽然不是“王”,但是,“顾左右而言他”还是可以用来应一应急的罢。不过,反过来的情况是,对待你的上司,尤其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你可一定得当心,不要把他逼到“王”顾左右而言他的程度。不然的话,他那时尴尬是尴尬,可下来以后就有你够受的了。孟子不是最终没有在齐宣王那里呆下去吗?之所以如此,很难说没有这些使宣王尴尬的因素在内。
所以,孟子的言谈和论辩术固然厉害,但我们如果要学习使用,也有一个运用的对象和场合问题需要注意。
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有个臣子把他的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历。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却发现他的老婆孩子在挨饿受冻,那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答道:“和他绝交!” 孟子又说:“有一个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该怎么办?” 齐宣王说:“撤掉他!” 孟子说:“一个国家治理的很不好,那该怎么办?” 齐宣王【环顾四周,说些其他的话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这是一个典故: 英文翻译是beat around the bush
中文是指离开话题,回避难以答复的问题,或者 看看两旁的人而谈起别的事情。形容不能正面回答问题而支吾其词的样子。
皇上看了看左右然后告诉他……
哇哈哈哈,可爱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