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是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
河北梆子是由清朝康熙年间流入河北的山西、陕西梆子与当地原有剧种--京腔(河北高腔)的结合而生成的,大约形成于嘉庆、道光时期。它诞生于河北农村并流布河北全省,其兴盛时,不仅盛行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而且遍及山东、东北等地的中、小城市及农村,是流行地域广泛,影响较大的剧种。
河北梆子唱词及念白的发音,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念白虽与京剧近似,但不念"上口词".脚色行当分类及表演形式,大体与京剧相同。
生行中以须生为主,唱做并重;当行中的青衫(又名青衣)以唱为主,在《宝莲灯》等剧中能连唱数十句甚至百句以上,突字真切,行腔委婉;花旦重做功说白,表情细腻'刀马旦文武并重;武旦演《泗州城》的耍鞭和大卖艺的技艺,都很突出。花脸多用假嗓,只有净生行(包括大净生和二净生)是河北梆子不同与京剧的一个特殊行当,其特点是须生扮相,花脸唱腔,兼用生净两行表演程式,由净行演员应工。如庆顶珠的萧恩,三击掌的王允,金沙滩的杨继业等。各行当均有自己特定的传统唱腔。
生腔苍劲悲壮,当腔激越高昂。净腔粗犷豪放,丑腔跳跃戏谑。其中,生旦行的唱腔较为丰富多样。唱腔音乐是版式变化的结构体制,主体版式有大慢板,小慢板,二六板(包括正反调),流水板,减板,哭板,辅助版式有导板,大起板,尖板,搭调,哭头(么二三),留板,锁板等。
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笛,梆子,笙;近年来,打击乐器的锣鼓经借鉴京剧,打法大体相同。
河北梆子剧目分传统戏剧目与时装戏剧目两大类。传统剧目约五百五十多个,有《杨家将》、《庆顶珠》、《宝莲灯》、《铡美案》、《教学》等。 时装戏剧目一百五十多个。流传至今的代表性剧目有:《蝴蝶杯》、《秦香莲》、《南北合》、《春秋配》、《斩子》等。
河北梆子剧本词句通俗易懂,多为河北地方口语,富有浓厚的河北乡土气味。河北梆子唱腔,高亢激越,伴奏铿锵有力。河北梆子唱腔分有生、旦、净、丑四行。此外,河北梆子在剧目唱腔伴奏等方面曾给北路梆子、老调梆子、评剧以一定影响。
河北梆子是我国河北省主要戏曲剧种。过去曾有京梆子、直棣梆子、卫(指天津卫)梆子之称,1952年始定名为河北梆子。流行于京、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山东诸省部分地区。它是在清代中叶由传入河北的秦腔和山西梆子逐渐演变而成的。唱念以北京语为基础。脚色行当分类及其表演程式,与京剧大体相同。生行中以须生为主,生腔苍劲悲壮;旦行中的青衣以唱为主,激越高亢,花旦即着重做工说白;花脸净腔粗犷豪放。但净生行乃独具一格,即:须生扮相,花脸唱腔,兼用生、净两行表演程式,是河北梆子的一个特殊行当。唱腔板式有慢板、二六、流水、尖板、哭板等等。伴奏乐器有板胡、笛子、笙及打击乐器。传统剧目约有五百余出,时装戏二百多个。著名演员有:李桂云、韩俊卿、银达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