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著名的中秋词,凄凉而悲美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因与当权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相聚。公元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到达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中秋,皓月当空,词人与其弟七年未曾相聚,心潮起伏,趁酒兴正酣,挥笔写下这首名篇。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由此词,不禁感想我们的现状,我们为了求知,背井离乡,除了寒暑假,我们很少有时间能够回到家乡与亲人相聚,每当月圆之夜,我们何曾不思念亲人,何曾不想回乡团聚,何曾不感叹离合无常。学成之后我们得面对就业,我们得外出打拼,我们得跨过艰难险阻,怎一个愁字了得。人生本就如此,分别乃是常事,又何必为此过于悲伤呢?唯愿远方的亲人身体长久健康,虽远隔千里,但也能共赏同一轮明月,这不也是对亲情的美好祝愿吗?我们的人生道路难免会碰到困难、挫折,即使郁郁不得志,但绝不可沉沦于悲痛之中。我们得自我安慰,自我解脱。只要保持积极、乐观、豁达的心态,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是一首世代相传的“仲秋词”,是作者任密州知县时写的,这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离开朝廷来到“寂寞山城”密州已经整整五年了。政治失意加上妻子亡故,弟弟远在他乡,诗人内心十分苦闷,于是借询问天问月来排解愁绪。
词的上阙写词人欢饮时的想象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一开始作者便向青天提出一连串的疑问,可想词人此时悉绪万千。作者幻想“乘风归去”,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最后,词人还是感到尽管月下翩舞,清影随风转,但又怎比得上温暖的人世间,由消极转为积极,词的下阕,是作者的抒情所在。“无眠”的词人看到“月光转过楼阁亭台间,洒遍雕花的门窗与栏杆”,加之对弟弟的怀念之情,感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作者也借此排忧化愁。词的结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作者一种美好祝愿“只希望人人长寿又健康,千里心相连,明月共观瞻。”表达了作者无恨的深情、乐观的生活态度。
全词叙述抒情结合,从凄寒的圆月中感受人间温暖从一连串的打击中感悟人生哲理,这就是整首词感情微妙复杂的一大表现。整首词读而舒心,让人感悟至深,回味无穷。
读过这首词,我感受到了很多。不愉快的事也随之消散。人生难免有愁,愁是越想越愁,何不学习苏轼赏月消愁。皎洁的月光会照到你的内心深处,带走你的愁苦。你也会享受到摆脱愁苦的轻松之快。李白喜好“举杯消愁”,我想回味《水调歌头》是最好的消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