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就是公爵了。不知道你所说的汉人有没有包括八旗汉军内的汉族成份的人员。我就先把这些人也算上吧。
如果包括的话,那就是义王孙可望,隶正白旗汉军,顺治十四年二月归顺,封义王。十七年十一月薨,谥“恪顺”。康熙十一年追降为慕义公。后代以公世袭。
还有一等海澄公黄梧,福建平和人。顺治十三年七月从郑成功处以海澄县投降,封海澄公。康熙十三年卒,谥“忠恪”。后代以一等公世袭。
以上两个都是因为投降而封爵的。
还有:
一等公年遐龄,隶镶黄旗汉军。是年羹尧的父亲,雍正元年以子年羹尧的功劳恩封一等公。雍正三年革爵。
一等公年羹尧,隶镶黄旗汉军。雍正元年三月,以平西藏功封三等公;十月,晋二等公;二年三月以平青海功进一等公。雍正三年七月降三等公;八月,夺爵,赐自尽。
一等谋勇公孙士毅,浙江仁和人。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以平安南封一等谋勇公。第二年正月就被夺爵。嘉庆元年四月,以功封三等男。旋卒于军,谥“文靖”,追复公爵,并入正白旗汉军。其孙降袭伯爵
三等威信公岳钟琪,四川成都人。雍正二年以平青海功封三等公。十四年四月降侯爵;七月,夺爵。乾隆十四年三月复封三等威信公。十九年卒,谥“襄勤”,子孙降袭。
续顺公沈志祥,隶正白旗汉军。崇德四年十月投降,封续顺公。
海澄公郑克(土爽),隶正红旗汉军。也是以归顺封公。
三等公陈福,陕西定边堡人。康熙十四年以陕西提督被杀,遇三等公,谥“忠愍”。
如果去除因归降(如黄梧)或因他人功劳(如年遐龄)封公,不算孙士毅(这人严格算起来是文臣)和陈福(追赠),那么就只有年羹尧和岳钟琪一人是真正以军功获得公爵了。如果汉军旗人也不算的话,那就只剩下岳钟琪了。
我了解的有:
一等公年羹尧 一等谋勇公孙士毅
三等威信公岳钟琪 三等海澄公郑克爽
三等靖海侯施琅
一等毅勇侯曾国藩 一等肃毅侯李鸿章
二等恪靖侯左宗棠 一等忠襄伯曾国荃
在清朝汉人能封爵位的非常难,也少,只有人才里的人才,人尖里的人尖才有机会封爵位(可以说只有拳头硬才能封爵位)。
电视里演的基本都是虚构的爵位像姚启圣、张廷玉、张之洞都是没有爵位的
邸:当住宅讲!本义:战国时诸侯或朝见皇帝时在京城的住所。泛指官员办事或居住的处所
清朝皇子当上皇帝后,原来住的地方被称为潜邸!意思是龙潜之邸!
异姓功臣9等爵位公爵伯爵以上超品子爵(正一品)男爵(正二品)轻车都尉(正三品,以上爵位俱分三等,如一等公、二等公、三等公)骑都尉(正四品)云骑尉(正五品)恩骑尉(正七品)
理藩院清代官署名。掌管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皇太极天聪五年(1631),漠南东部蒙古诸部先后归顺清朝,同年七月,皇太极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均设蒙古承政一员,负责处理有关蒙古事务。崇德元年(1636),漠南蒙古诸部均归顺清朝。皇太极设立蒙古承政,俗称蒙古衙门,负责处理蒙古事务。三年改为理藩院。
清代前期主要实行八旗、绿营兵制。八旗兵制是以八种颜色的旗帜为标志编组,兼有军事、政治和生产职能的“兵民合一”的满族兵制。太宗时增设蒙古和汉军八旗,共为24旗。入关后,八旗兵已脱离生产,并分为禁旅(京营)八旗和驻防八旗,军队直属于国家而不再归旗主私有。绿营兵制是参照明朝卫所制建立的汉族兵制。绿营兵由招募的汉人和收编的汉族地主武装组成,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单位编组。八旗兵和绿营兵都实行薪给制,按年月发给一定的银饷和米粮。与元代在非蒙古军中设“达鲁花赤”为监军官的作法类似。清代以八旗监绿营,八旗兵薪饷和武器装备都优于绿营兵,这是政治上的民族歧视政策在军制上的反映。
1840年鸦片战争后,封建军制开始全面崩溃,清朝八旗、绿营兵为勇营和新军取代。新军和近代海军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军制向近代军制的过渡。
你问前清还是晚清?
别扯那么多,啥叫武官?啥叫文官?
最高的就只有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