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使用五笔打字,为什么有的字偏旁拆对了,还要在后面加上某些字母?怎样判断要加什么字母?

2024-12-19 22:07:5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还是举例说明吧:如“钧”字,其有三个字根,即钅Q ,勹Q ,冫I ,实际打出这三笔后,“钧”字并不出现,因为具有这三个字根的字不止一个字,还有其他,如多、爻等,这时,为了便于识别、区分重码,需要加打一笔(即楼主所说的加上某些字母),这个加打的一笔,叫做末笔识别码,也就是说,该字的最后一笔是什么,要在对应的字根(编码区)中打出来,像“钧”需要加一笔G,即钧=QQUG。
加末笔识别码是有原则的,分为左右型、上下型、杂合型。左右结构的,末笔选该区第一位,上下结构的,末笔选该区第二位,杂合结构的,先该区第三位。
还以“钧”字为例,“钧”字由左半部的“钅”和右半部的“匀”两部分组成,亦即左右结构,末笔为一“提”,这个“提”在五笔输入法中划入横区,一(横)区的第一位编码就是G,故“钧”字的末笔识别码就是G。
如“雀”字,五笔编码为 I W Y F 。小 I ,亻W, 圭 Y,其末笔是一横,“雀”字属上下型结构,故末笔选横区第二位,即 F。
如“凹”字,五笔编码为 M M G D 。拆成两个下框即“冂”加一横即“一”,其末笔是一横,“凹”属杂合型结构,故末笔选横区第三位,即 D 。
其余类推(竖区丨的第一、二、三位分别是左右型H、上下型J、杂合型K;撇区丿的第一、二、三位分别是左右型T、上下型R、杂合型E;捺乀区的第一、二、三位分别是左右型Y、上下型U、杂合型 I ;折乚区的第一、二、三位分别是左右型N、上下型B、杂合型V)。

回答2:

你打fc 的话,你也发现第一个是“支”,后面会跟“去”什么的,然后你打fcu后,出现“去”在最前面,这是为了你打字时不用去按数字键,加快你的打字速度设计 的
我打五笔有些年了,打多了就熟了,字根都忘了,全是机械地打了

这是我从网上找的,你所问的最后一笔如何决定:
末笔识别码的作用:五笔之所以快,就是因为重码率低。所谓重码率,指的是当用编码打出字后,分别显示出几个字来让你用数字选择其相对位置的汉字,我们的习惯当然是按空格方便,如果能达到每个字都按空格就出来,不用选择什么1,2,3,4,5,那对我们来说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啦!五笔快在这儿,你想过为什么吗?汉字如果光靠结构来分类,那么有很多字在写法上、结构上等等甚至连讲法上都非常相近,这么多相近的地方用什么来区分呢?如果每个地方都那么相近,和拼音又有什么区别呢?又如何来降低重码率呢?于是,末笔识别码在这里便派上了重要的用场。
2.如何锁定末笔识别码——最后一笔:
末笔识别码有如下规定:
一区:横『一』的识别码在G至A键的范围;
二区:竖『丨』的识别码在H至M键的范围;
三区:撇『丿』的识别码在T至Q键的范围;
四区:纳『丶』的识别码在Y至P键的范围;
五区:折『乙』的识别码在N至X键的范围;
左右型识别码为文字的第一种类型,也就是识别码范围键的第一个键;
上下型识别码为文字的第二种类型,也就是识别码范围键的第二个键;
杂合型识别码为文字的第三种类型,也就是识别码范围键的第三个键;
例1:比如“酒”字:酒的最后一笔是横『一』,那么末笔识别码的范围就在G至A的范围中,“酒”是左右结构的字,左右型识别码为文字的第一种类型,也就是识别码范围键的第一个键,那么G至A中第一个键就是G,那么“酒”字的识别码就是G。
例2:比如“圆”字:圆字的最后一笔是撇『丶』,么末笔识别码的范围就在Y至P的范围中,“圆”是杂合结构的字,杂合型识别码为文字的第三种类型,也就是识别码范围键的第三个键;那么Y至P中第三个键就是I,那么“圆”字的识别码就是I。
例3:比如“牛”字的最后一笔是竖『丨』,那么末笔识别码的范围就在H至M的范围中,而牛的结构既不是“左右结构”也不是“上下结构”,那么就是“杂合型”。杂合型的末笔识别码范围是第三个键,在竖类识别码H至M的范围中,第三个键就可以锁定到K键。

回答3:

有些字可能会有重码,如果加个结构型字母,就会减少重码率,提高单字的识别率。具体判断与打字时的情况有关,如果打对所有偏旁还没出,说明需要打最后的结构字母来打出。
比如打“杜”时,先输“S”“F”,会出“林”,再加个横的左右结构字母“G”即可出现“杜”。

回答4:

第一,这个字的结构,是左右,上下,还是杂合独体字!
第二,这个字的最后一笔是哪一画,决定落在哪个字根区
然后熟悉每个区的识别码,就可以判断最后应该加上哪个字母了!

回答5:

后面的为辨别码
因为这些键还可以组成其他的字
最后一笔为横 ,上下结构F,左右结构G,综合D
最后一笔为竖, 上下结构J,左右结构H,综合K
最后一笔为折, 上下结构B,左右结构N,综合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