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年要贴对联

2024-12-03 07:17:0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春节贴春联根据以前的说法一是为了保平安,另一方面就是辟邪。

回答2:

贴春联

传说,古时候东海里有一座大山,是所有鬼魂聚居的地方。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枝覆盖了三千里地面,树上有一只金色的雄鸡,每天黎明高叫一声,天下雄鸡都跟着啼鸣,这时夜游的鬼魂必须返回。桃树东北方有一根弯曲成门形的树枝,是鬼魂出入必经之地。门两侧有神荼,郁垒两位天神守护,一个提着绳索,一个牵着猛虎。如果鬼魂出去危害人类,二神就把它捆绑上,让老虎吃掉,天下鬼怪都害怕他们,也害怕桃树。从周代起,人们就把神荼郁垒的像刻在桃木板上,分挂门两边,镇鬼避邪。汉代这种做法更为普遍。唐初,李世民杀灭兄弟,逼老父退位,当了皇帝,但心神不宁,常作恶梦,夜听鬼叫且向他扔砖头。大将秦琼(秦叔宝)和敬德(尉迟恭)自愿去把守寝宫之门,从此鬼魂消失。太宗睡了几夜安稳觉,觉得长期让两位大将守门,不妥,就令人画出二位的像贴在门两边,果然有效。上行下效,民间渐兴此风,门神变成了现在还能见到的秦琼敬德了。五代时人们开始用联语代替画像,后蜀君主孟昶(chang)于公元964年题在寝宫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可能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了。宋代,贴春联的风气在上层社会大概已经流行,王安石的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能作证明。诗中用“桃”“符”代指春联,显得古雅些。朱元璋在金陵建立大明王朝后,下令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必须张贴春联,他还便装出行,沿街观赏评判春联,可能也有督促检查的意思。到清代,编写春联已成了时尚,小孩子上私塾,要设“课对”,专门训练写对联。人们编写对联,就像唐朝人作律诗一样时兴。过年贴春联的风习,延续一千多年而不衰,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起决定作用的。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u/3da0bfa8010000ym

回答3: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回答4: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回答5:

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背后的由来是这样,祝大家新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