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
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
、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
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
1
)它本身的作用;(
2
)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
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
表限制,
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
1
)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
2
)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
3
)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
.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
.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
.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
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
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
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
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
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
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
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
方面入手:
1
细读标题和注释;
2
分析意象;
3
品味意境;
4
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
1
把
握形象特点;
2
辨析表达技巧;
3
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
1
概括主旨;
2
联系背
景;
3
分清主次;
4
全面评价。
答题时,
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要求,
不可泛泛而谈;
二是要点要齐全,
要多角度思考;
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附: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
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化动为静、
动静结合、
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
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
来的。
例如,
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
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
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三)“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
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
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
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
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
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
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
(
即意象
)
综合起
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用自己
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
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
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
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
而“感伤”
。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
(
其一
)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
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
步骤一
)
。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
步骤二
)
。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
境
(
步骤三
)
。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
或艺术手法,
或手法
)
。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
此手
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
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
步骤一
)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
“草虫
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
步骤二
)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
寂寞
(
步骤三
)
。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
色。
(3)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
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
步骤一
)
,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
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
的美梦
(
步骤二
)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
步骤三
)
。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
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
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
点出
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
“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
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
指回望
(
步骤一
)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
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
步骤二
)
。只一“看”字,就淋漓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下载券 1人已下载
下载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