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刀电切和电凝的区别?

2025-01-08 03:02:06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要想深刻的理解这个问题,还得从它们的电学特征来讲起。下面将从电凝与电切两种工作模式的电压、波形、频率等来具体解释,先看图:

      上图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单极电凝模式与电切模式波形的区别。电切波形类似一个频率很高的正弦波形,其峰电压在每个周期内都非常恒定,大约固定在6000V左右。而电凝波形与电切明显不同,在一个周期内它的电压在通电起始时电压很高,在6000V-7000V之间,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电压逐渐减小直至到零,是峰电压逐渐衰减的一个波形。而且从图上可以明显的看出来,电凝模式的频率比电切模式低多了。从图上我们还能看出:两种模式中,电切波形的"曲线下面积"(即产生的热量Q)比电凝模式要大得多~!

所以我们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电切模式虽然电压略低,但是频率高,产热能力大;电凝模式虽然电压相对高,但是频率低,产热能力小。这是这两种模式的根本区别。

     当我们使用高频的电刀时,电流可以在接触部位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来不及向外传递,而在局部产生极高的温度。如前文分析,电切效果的产热能力要比电凝大得多,所以局部温度也会比电凝要高。电切模式下,这种高温会使细胞组织汽化从而使组织分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电切"效果,通俗理解就是"烧成灰,烧没了"。而电凝模式下,瞬间产生的热量大为减少,温度也相对较低,不足以使组织汽化而仅仅产生烫伤、烧灼的效果,即"电凝"的效果,通俗理解就是"烧熟了,烧糊了"。

      所以,两种模式哪一种对组织的损伤更大呢?当然是电切模式,都烧成灰、烧没了……

回答2:

高频电刀电凝和电切的区别

高频电主要产生相应的频率电压和电流,最根本的差别在于不同的温度对热效应的影响。相对较高的温度可以形成切割的效果,而相对较低的温度(仍相对较高)可以达到电凝的效果。两者的基本原理都是高频电刀产生的热效应。

然而,虽然它也是高频电刀的热效应,但不同的产品(品牌)会有不同的使用效果。为什么?然而,在高频热效应的使用上存在着微妙的差异,这使得好的高频电刀而差的高频(当然,功能基本齐全)。这些产品的细微差别在不同程度上阻碍医生的治疗过程,因此高频电的细微差别仍然需要医生去理解。

通常电切温度在100℃以上,电凝温度在60~100℃左右。这种情况指的是纯切或纯凝功能模式所需的温度。在实际应用中,很少采用纯切方式,而采用混合方式。例如,目前大多数的切口模式是凝血模式,即“切口-凝血-切口-凝血”的混合模式,可以相对满足切口的需要,尽可能降低出血的风险。因此,内窥镜使用混合切割而不是简单的切割,因为单纯的切口会导致出血和相关的不可控的事故。

回答3:

一般电刀的双极电凝最大输出是: 功率50-120W,电压为200-1000V。根据您选择的工作模式不同,以及病员的阻抗不同,输出会有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