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箭-73”型反坦克导弹的研制成功,大大鼓舞了我军士气,也锻炼了我国反坦克导弹的科研队伍。在此基础上,根据世界装甲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我国科研人员于1971年,又展开了新型反坦克导弹-“红箭-8”(又称为AFT-8)的研制工作。“红箭-8”属于第二代反坦克导弹,设计采用光学瞄准跟踪,红外半自动制导、有线传输指令方式。导弹重11.2千克,直径120毫米,全长875毫米,采用聚能破甲战斗部和压电引信,可用于攻击100米~3000米范围内的装甲目标或防御工事,射速3发/分钟,静破甲厚度约800毫米,动破甲厚度为180毫米/68度,导弹飞行速度为200米/秒,命中概率90%。该型导弹于上世纪80年代初研制成功,经过一系列实弹打靶试验后,军方一致认为该型弹达到了设计指标,于1984年定型生产。
“红箭-8”是我军现役的主力反坦克导弹,其通用性极强,可以由单兵、越野车、履带式或轮式装甲车、直升机等各种平台发射,已发展出多种型号,能够对付挂有反应式装甲的主战坦克。其中“红箭-8A”是“红箭-8”的第一次改进型,主要是提高了战斗部威力,动破甲能力为北约标准三层间隔靶。“红箭-8B”是专门为直升飞机开发的型号,装载在直-9W/G型武装直升飞机上,用来攻击4000米外的敌人地面装甲目标。“红箭-8C”是针对反应式装甲而开发的,在战斗部前部加装了带内置装药的探杆,可以保证战斗部在最佳炸点引爆反应式装甲。近年来,“红箭-8”又推出了两种新的改进型,“红箭-8E”和“红箭-8L”。“红箭-8E”在射程和威力方面都有较大提高,采用新的火箭发动机,射程达4000米,新型串联战斗部的静破甲威力增至1000毫米以上,可以使反应式装甲成为摆设。“红箭-8E”还采用了数字化控制系统和热成像瞄准系统,提高了制导精度,并具备了昼夜全天候作战能力。“红箭-8L”反坦克导弹是“红箭-8”的轻便型号,性能却没有降低,达到了“红箭-8E”的水平。红箭-8L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采用了多种新技术,于20世纪90年代研制成功。它是一种便携式、远程反坦克武器,主要攻击目标是敌方的坦克,也用于攻击其它装甲目标、工事等。红箭-8L对武器系统进行了小型化、轻量化处理,其发射制导装置的重量仅为22.5千克,比红箭-8大大降低。红箭-8L还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并改进了夜间作战性能,而且它还可兼容发射射程3000米和4000米两种射程的红箭-8反坦克导弹。单从射程来看,作为一种便携式反坦克导弹,红箭-8L是世界上同类反坦克导弹中的佼佼者。“红箭-8L”可由两人携带,也配用了热成像和数字化控制系统。它在国内首次采用了卧姿发射技术,射手通过潜望镜进行瞄准,最大限度地减少射手的暴露时间,对提高战场生存力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