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就是年轻时候的“我”啊,柳青是“我”年轻时候的情人。
《万物生长》整本书其实就是现在的我回忆以前的自己。秋水就是年轻时候的自己,秋水的故事也就是我的故事。不管是初恋,前女友,情人,还是大学里的好基友,大排档,燕京啤酒,生理学考试。都是“我”的故事,“我”不过是借秋水之口讲出了这些东西。冯唐先生在《万物生长》的最后,不得不和开头衔接上。因为中间全都是回忆,各种跳跃式的回忆,几段感情交叉来写。开头我偶遇秋水,请他喝啤酒,听他讲故事。结尾,啤酒喝完了,店家也打烊了,秋水要走了,故事也就结束了。我在醉酒之后,打电话给老情人柳青,骂了一句我是你大爷。其实在我骂了我是你大爷之后,故事又回到了开头。最后应该是柳青接的电话,说孩子睡了。
《万物生长》的后记里,他说,“本来想写出一个过程,但只写出了一种状态。本来想写出一个故事,但是只写出了一段生活。本来想写出一个可爱的人物,但是这个人物总体上沾沾自喜、自鸣得意,一副欠抽的样子。”
《万物生长》,自然要写生长。但到头来,小说里的“我”还是那个“我”,不见生长痕迹。这个,相当泄气。冯唐有漂亮的履历,多数人批评他自恋,看他的随笔,觉得还好,更何况,履历是挺漂亮的。但随笔之后,再看《万物生长》,就很明显了。“我”的经历,翻来覆去还是那些。小说里的那家医院,当然是协和医院了,“我”的阅读史,也当然是那几本书了,“我”的爱显摆,也当然是那个冯唐了。观感是,重复。
青春小说,不见成长,是致命问题。但,冯唐的文笔,挽救了不少。
冯唐常说四个字,现场有神。必须承认,冯唐的观察力牛逼,写寻常事物,写得出新意。遣词造句,也不俗。那股干脆劲儿,读着读着,读出了古龙的意思。当然,都说冯唐幼功好,这个,需要古文高手判断了。还有一点,就是冯唐的文字,有自己的风格,天很蓝,草很绿,眼前的你,很美好。
冯唐杂文,遵循麦肯锡金字塔原则,逻辑有序。《万物生长》显出了啰嗦。人物贫嘴,王朔也是,现在觉得,王朔还是克制的,《万物生长》就过了。王朔也拿政治话语开涮,冯唐用起来,就没啥意思了,一个是五十年代末生人,一个是七十年代初生人,老感觉冯唐有些刻意为之,故意耍滑。
小说里,有三个重要女性。一个是初恋,一个是前女友,一个是柳青。柳青的故事,有头没尾的,据说在《北京,北京》里,还会出现,这……
《万物生长》要拍电影了,路金波走的是角川路线。《万物生长》有的是情绪,有的是片段,难拍啊。看了看主演,韩庚?一眼望去·,他远不如冯唐鸡贼,如何演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