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是什么意思

2025-02-02 20:44:3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传统的治疗方法。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缓解期服药治疗,能够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其适应症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 此类患者常见症状有:咳、喘反复发作,鼻涕、痰液清稀而白,背部怕寒,冬季及受寒后症状明显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或滑。 需要注意的是,支气管扩张、活动性肺结核咳血患者、孕妇禁用冬病夏治消喘膏;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瘢痕体质者、皮肤过敏者要慎用冬病夏治消喘膏。 编辑本段致病因素 其致病因素往往产生于夏季,因天气炎热,没有立即发作而潜伏于体内,到了冬季则发作或加重。因此,冬病夏防十分重要。 一、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如风湿性、类风湿性、外伤性之类的关节疼痛及感受风寒、湿气所致的肢体麻木,往往天气寒冷时发作,天热时症状消失。因此,夏季夜间不要在室外露宿,禁止睡水泥地,以免风寒湿气蓄积于体内。 二、头痛,头痛原因很多,其中有一种中医称作“ 头风病”,每遇风寒就头痛难忍。因此,在夏季应忌用冷水洗头。此外,还应禁止直接对着电风扇长时间吹风。 三、逢冬怕冷,逢冬怕冷不论何种原因引起,在夏季应注意少食生冷瓜果,不要贪凉,大汗淋漓时禁冲冷水澡,以免伤其阳气。临床实践表明,有些冬病,冬天治疗效果很差,而在夏天治疗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编辑本段作用机理 “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这是古时中医养生的一个场景,讲的是对于身体虚弱者来说,三伏天针灸、拔罐能起到与冬天吃补品一样的效果。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的原理归结起来只有两条: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体质虚寒。自然界存在许多致病因子,古人将之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其中寒邪引发的病,多发病于冬季。 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冒、心绞痛、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腹泻、冻疮等。将这些冬天好发、阳气虚弱的疾病于未发病而阳气旺盛的夏季进行治疗和调摄,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实验室研究证实,穴位贴药后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皮质醇显著提高。穴位贴药通过刺激穴位以及药物的吸收、代谢、对肺部的有关物理、化学感受器产生影响,直接和间接的调整大脑皮层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机体的反应性,增强抗病能力。 编辑本段中医原理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较为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中医理论讲的是阴阳五行,“天人一体”。祖国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赢虚,消息皆通于大地”,也就是说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的是阴阳的对立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一些虚寒性疾病多半是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明显下降,外邪容易侵入而发病。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这时,利用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在夏季有随之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运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药物,天人合击,最易把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这也是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的原因。夏季人体阳气充盛,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而夏季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在三伏天进行贴敷治疗,最易恢复扶助人体得阳气,加强卫外功能,提高机体免疫的效果。 另一个方面,中医认为虚寒疾病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夏季治疗则以补肾、健脾、养肺为主要法则,以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善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使功能恢复平衡以增强机体免疫力,真正彻底改善体质。根据最新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夏季穴位贴敷能明显地提高机体免疫的各项指标,调节免疫蛋白的功能,减轻β受体的反应,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 编辑本段贴敷疗法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针刺、艾灸、理疗、按摩、穴位贴敷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反复研究,证明于炎热夏季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发作或容易发作的疾病疗效显著。临床选用具有温通经络、温肺化痰、散寒去湿、通行气血、补养阳气、增强体质等作用的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等中药研成细末,取汁调成膏状,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的穴位以治疗不同的疾病。如贴敷天突、膻中、肺俞等穴位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贴敷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治疗胃痛;贴敷颊车、风池等穴治疗面瘫等均获满意疗效。 贴敷疗法一般在夏季三伏天贴敷为最好,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于三伏天各敷一次,连贴三年。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贴敷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内科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阻塞性肺气肿、体虚易感冒、肺间质疾病、肺功能不全、各种关节炎; 儿科疾病14岁以下儿童患有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 针灸科疾病肢体麻木痹痛、寒湿腰腿痛、肩周炎、冻疮、面瘫、中风偏瘫、各种关节炎; 耳鼻喉科疾病慢性鼻炎(过敏性)、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过敏性)、咽异感症(梅核气)、体虚鼻炎发作者。 贴敷时间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消喘膏贴敷时间为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时期(7月15日是今年头伏第一天);三次为一个疗程,每年贴1-2个疗程,连续3年;每次间隔7-10天左右。 消喘膏贴敷首先要注意贴敷时间成人不超过6小时,少儿及敏感者应酌减。如果患者属体质敏感者,或既往用药曾出现起疱等反应,应缩短贴药时间至2小时左右(成人),或在有感觉后及时取下药物。 药物贴敷后,多数患者会出现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感觉,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如果感觉特别剧烈、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请患者及时取下药物,用清水冲洗局部。切不要搓、抓、挠,也不要用洗浴用品及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贴敷药物期间,应减少运动、避免出汗,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以利于药物吸收;注意防止药膏污损衣物;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应尽量避免烟酒、海味及辛辣、牛羊肉等食物,以免出现发疱现象。 最后,如背部有红、肿、刺、痒等症状,或背部贴药处出现针尖至小米大小的水疱,属药物贴敷后的正常反应,患者仅需保持背部干燥即可,或局部涂抹哈西奈德乳膏止痒、防止渗出;如果水疱较大或有少量渗出,可用消毒过的针刺破水疱,用消毒棉球吸干水疱中的渗出液,再用紫药水涂抹局部;如果渗出液体较多,可使用2‰的黄连素溶液冷敷患处,待渗出减少后再用紫药水涂抹局部;如果水疱体积巨大,或水疱中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应到专业医院寻求治疗。 需要提醒的一点是,中医敷贴也不是万能的,它只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因此原本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中医敷贴期间也不要盲目减药、停药。另外冬病夏治消喘膏是防治冬季易发疾病,在夏季症状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症状,所以治疗后的效果要等到冬季才能显现。据临床统计,冬病夏治消喘膏有效率可达70%左右。 编辑本段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更应注意夏季特点,从饮食、药物及起居方面综合调养: 一是慎用辛燥之品,以防伤阴 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精,所以应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鲜桂圆或荔枝等等。 二是忌大量服用寒凉之品 夏季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轻则泄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阳虚宿疾。 三是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 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则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 四是忌过量运动 以免汗出过多,导致气阴两虚。 为确保疗效,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般药饼要贴4-6小时,刚贴上去时感觉凉凉的,稍过一会儿,局部会有发痒发热的感觉,如果贴敷部位疼痛或烧灼感厉害难以忍受,可自行早些揭掉,但一定要贴过午时。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不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但睡觉之前一定要揭掉。第一次贴的时间不必太长,主要了解一下药性,最好别把皮肤贴出水泡,以免影响第二、第三次的治疗。等到第三次,贴敷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因为可以有较长的时间修复,有时候皮肤起泡效果更好。 “冬病夏治”药物贴敷灸疗多在夏季7-9月进行,尤以三伏天为佳。每年头、中、末伏第一天或前后二天各贴一次,连贴三年。 贴敷施灸前须清洁皮肤。严重皮肤疾病、过敏体质、吐衄者、妊娠勿用。 每次贴灸4-6小时,小儿2-4小时。如局部有烧灼感、疼痛感或小儿哭闹不止可提前取下;若温热舒适或微痒可多贴几小时,待药物干后取下。 贴药后不要过分活动以免药物移动脱落。个别病人有时局部起小水泡,一般不需处理,但应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切勿抓破水泡以防感染,必要时来医院门诊随诊。 贴药后当禁食生冷、肥甘、厚味、海鲜及辛辣刺激之品。 其次,药饼贴好以后最好不要去空调房,因为遇冷会使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也不要出汗,出汗的话固定药饼的胶布会脱落,最好在阴凉的地方或适当的用电扇微风吹吹。还要注意的是饮食,贴敷的当天最好不要吃冷饮以及冰镇的食品,其他饮食与平时一样。药饼取下后可以洗澡,但不要搓背,淋浴后用毛巾轻轻的吸干穴位上的水。如果贴敷部位出现水泡了,尽量不要揭皮,也不要包扎,可到治疗科室进行相应的治疗,穿干净、柔软、透气的全棉衣服,一般3-5天就会痊愈。

回答2:

“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这个周末就要进伏了。近几年,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俗称贴伏)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关注,进行三伏贴敷治疗的患者挤满了各医院的中医科。这种疗法究竟适合哪些患者
,贴敷有哪些禁忌,东直门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苏惠萍、北京军区总医院理疗科副主任医师欧阳颀等专家为市民一一做出了解释。

一般来说,贴敷用药部位主要是背部双侧的肺俞、心俞及膈俞穴,药中常用的包括利气豁痰的白芥子、温肺化饮的细辛、姜汁,泻水逐饮的甘遂,活血理气的延胡索以及麝香等,具有温阳散寒、利气豁痰、祛风平喘等功效。

贴敷·适应证

鼻炎哮喘可贴敷 肺阳不足夏季补

中医养生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农历的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之时,此时调养阳气是最佳时机。对于哮喘、慢支等寒冷季节病情加重的疾病而言,其发病机理总体来说就是阳气不足,冬病夏治可通过提前预防、治疗,减轻冬季发作时的症状和病情。

中药三伏贴的主要作用是调理肺卫阳气,适用于肺卫阳气不足的多种疾病,所以,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患者都可去贴敷。

从中医角度看,辨证属寒证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尤其是怕冷、怕风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更应适当进行贴敷,具体来说就是那些咳喘反复发作,或是咳嗽、鼻涕、痰液清稀而白等人。

贴敷时间及方法

年 龄 6~8岁 8~10岁 10~12岁 12~14岁 14~16岁 16~18岁 18岁以上成人
贴敷时间 1.5小时 2小时 2.5小时 3小时 3.5小时 4小时 4~6小时

(每次用药物在穴位持续贴敷,时间也因人而异,通常年龄越小时间越短)

贴敷·禁忌证

咳痰黄黏热象重贴敷疗法不适宜

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咯血以及反复咯黄黏痰等热象表现严重的患者,就不能用这种疗法。

再有就是瘢痕体质患者、未经控制的糖尿病患者、正在经期中的妇女等,以及准妈妈也都必须谨慎使用。

特别提醒

麻痒疼痛感觉重 取下药物别耽搁

贴药后,部分患者局部可能出现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感觉,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大多可以忍受。如果上述感觉特别剧烈,达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须及时取下药物,并用清水冲洗局部。

此外,虽然绝大多数患者反应轻微,但仍有1%左右的起疱率,个别患者敷药处的皮肤还会遗留色素沉着。

出现上述反应时,应嘱患者注意保持局部干燥,尽量避免搔抓局部,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以免出现“瘙痒-抓伤循环”现象,加剧反应甚至出现局部感染。

如果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的红肿热痛,可涂抹烫伤膏或哈西奈德乳膏。

  皮肤发疱渗水用黄连素冷敷

如果贴敷部位的皮肤起疱了,如针尖至小米大小,则属药物贴敷后的正常反应,仅需保持背部干燥即可,或局部涂抹哈西奈德乳膏止痒、防止渗出。

如果水疱较大或有少量液体渗出,可用消毒过的针刺破水疱,用消毒棉球吸干水疱中的渗出液,再用紫药水涂抹局部。

如果渗出液体较多,可使用2‰的黄连素溶液冷敷患处,待渗出减少后再用紫药水涂抹局部。

如果水疱体积巨大,或水疱中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应转诊皮肤科治疗,采用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局部抗感染、脱敏、换药等综合性治疗措施。

  体质敏感患者缩短贴药时间

如果患者属体质敏感者,或既往用药曾出现起疱等反应,应缩短贴药时间至2小时左右(成人),或在有感觉后及时取下药物。

贴药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及长时间处在太阳直射下或温度较高的地方,以免流汗过多,药物流下。

在贴敷药物期间,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也应尽量避免烟酒、海味及辛辣刺激、牛羊肉等食物,以免出现发疱现象。

  贴敷后注意事项

一、预防感冒,避免长时间处在空调的房间中或直接待在空调下;

二、使用期间,应当穿深颜色的衣服,防止药膏污损衣物;

三、贴敷药片应放在冰箱冷藏室中保存(王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