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的哲理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鲁迅这句话是说,三国演义写人的时候,也有不足之处,以至于想要表现刘备忠厚仁慈却让人感觉虚伪,想要描写诸葛亮足智多谋却让人感觉近似妖怪。因此要求我们坚持适度原则。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方法论要求是: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量变与质变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形而上学关于量变质变的两种表现形式
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上,形而上学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必需准备。生物学中的“激变论”就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
另一种是否认质变,否认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有量的渐进,没有质的飞跃。自然科学和哲学中的“庸俗进化论”就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
2、发展与量变、质变
量变引起质变还包括倒退性的变化,我们还应当注意:
①质变始于量变,当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向转化时,就要防微杜渐。(实际上是重视量的积累的另一方面)
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当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就要坚持适度原则,避免过犹不及。
此题的关键是对鲁迅先生的话语的理解。
他说的大概意思是,刘备的厚道和诸葛亮的聪明都超乎了人所具备的能力。所以,很明显这里说的是一个度的问题,故答案选B项: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A、C、D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此句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谈《三国演义》的时候用来批评《三国演义》的描写的。鲁迅先生认为其在表现人物时分寸把握不够,所谓“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
确实,罗贯中基于正统立场,在小说中极力张扬“拥刘反曹”主旨,从而把一切优秀品质都堆加在刘备身上,以致露出一些有悖人情道理的马脚。
辩证看待《三国演义》
当赵云在长坂坡历尽危难把阿斗救出交与刘备时,刘备居然可以将孩子往地下一扔,说道是为此孺子差点折了一员大将云云,借此以显刘备对部属的厚道仁爱,确乎有些权谋行事者的特征。
此外,赤壁之战的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竟还能呼风唤雨,设坛祭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大军,获得了此战的最后胜利,这也不是凡人力所能及,而是神仙的法力。
当然也应该看到,《三国演义》中并未将诸葛亮写得算无遗策、智若天人,还是写了他一生的失误的,比如荆州守将的人选上,关羽与赵子龙比,实非合适的人选;派庞统取川该也是一种错误,若刘备与诸葛亮前往或许会更加默契些,而庞统不死,诸葛亮后来也不至于事无巨细均亲自过问;
再如一出祁山路线均在司马懿的算计中;街亭之战用人不当等。诸葛亮的失误,对蜀国造成的冲击都是致命性的。由此看来,罗贯中还是相当清醒的,他并没有将诸葛亮写成神人,没有完全将他神化。
选B没问题,但是选项给的不好,其实这句话更准确的理解,就是要注意把握事物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