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的看法?

2025-03-19 20:03:5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尼采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不是拒斥,就是消解。然而对尼采哲学却情有独钟,后现代主义者从尼采哲学中吸纳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包括尼采哲学的基本思想观点,甚至尼采的哲学风格。尼采哲学中的消解倾向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支柱,尼采绝没有想到,他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先驱。后现代主义是广泛流传于西方的一种文化思潮或观念形态,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扬弃。它否定理性和诸多现代性东西,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多个方面的影响,要发扬后现代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抑制消极影响。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 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与必然。后现代主义者否定绝 对真理的合法化。后现代主义尊重个性,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 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鼓励教师和学生发展一种平等的对话 关系,破除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后现代主义认为,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应该容忍每一个学生的奇思妙 想。在这个以创新为时代精神的社会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新 生事物层出不穷,创新已经成为社会、个人发展的动力源。承认开放 性,也就为人充分展示人的生命的本质提供了舞台。后现代主义以其 兼容并包的宽容态度和尊重个体主动性的宽广胸怀给每一个人开发 了生命空间。后现代主义注重过程,认为个体估活动过程中得以不断 发展。 后现代主义为我们实施新课程评价提供新视野。后现代主义教育 思想对课程的看法是:课程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 体系载体,因而课程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课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 灵活性。课程目标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可以根据实际加 以调整,课程的组织不再是囿于学科界限,而向跨学科、综合性发展, 课程从累积知识走向发展和创造知识;承认和尊重价值观的多元性, 不以权威的观念控制课程。每一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 不能用绝对统一的标准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要给学生 的不同见解留有空间。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多元的,我们要把学生看作 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因此,评价不仅要注意结果,更应注重过程。 评价不仅仅是对现时状况的价值判断,更应该是开展下一步学习活动 的逻辑起点,其功能在于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进学生学 习。

回答2:

据《法制日报》资料,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后现代法学与中国法制现代化”研讨会于1月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美国、香港和内地的学者60余人参加本次会议。
  学者们指出,后现代 主义法学首先是一种批判立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学术理论。这一思潮倡导法律的反基础主义、反唯理主义、非客观主义,关注法律的不确定性、非自主性、多元性、地方性、碎片化,否定法律的宏大话语、普遍性、中立性、直线进步论等。会议讨论了后现代思潮对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影响。中国正处于以现代性为主旨的法治进程中,不应该也不可能指望目前西方的后现代 主义思潮指导和解决当代中国法制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但也不能忽视这一思潮对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可能影响。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反思维度,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对法治予以某种前提性的反思和批判。比如,后现代法学有助于克服对法治、民主、自由这些现代性概念的迷信,克服对法律进步的过度乐观和单线论描述,使人们更关注法的地方性,珍视各种具体的法律经验,在特殊的语境中解读任何被奉为“绝对性”、“普遍性”、“规律性”的概念,破除真理认识上的独断论而倡导法和法律学术的批判精神和开放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