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轰炸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2024-11-30 09:07:4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轰炸机的出现比歼击机晚一些。据说,最早装备轰炸机的是俄国军队。他们于1915年就使用了轰炸机。以后,各国也纷纷效仿,使轰炸机成为各国战斗机群中的又一种机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轰炸机比歼击机还威风,它们能悬挂2000公斤炸药,在空中飞行500到1000公里,飞行速度为每小时180公里,可深入到敌人后方轰炸。敌人的机枪和大炮很难把轰炸机打下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轰炸机的各项性能都大幅度提高,一架飞机的载弹量可达9吨多,飞行速度达到了每小时600公里,航程达到了7500公里。这些变化,使轰炸机成了军事进攻的重要武器。

战后,轰炸机继续向着高性能、远距离、大挂载量等方向发展。特别是核武器研制成功,并从美国和前苏联的对立形成冷战局面之后,轰炸机就开始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战术轰炸机,另一个是战略轰炸机。后者可携带原子武器,进行超远距离飞行。战术轰炸机则向着高速度、超低空、强突防能力等方向发展。现代轰炸机主要向战略轰炸机方向发展。其技术特点主要是,第一,高速低空突防能力;第二,先进的火控系统,能全天候轰炸;第三,携带巡航导弹、空对地导弹、空对舰导弹;第五,在需要时都可携带原子武器作远程轰炸。世界最著名的轰炸机主要有:美国的B-52轰炸机,它的巡航速度为每小时900公里,载弹量为18到26吨,实用升限为16000米,作战半径可达7400公里;前苏联的图-20轰炸机,巡航速度为750公里,作战半径5000公里,最大航程1.4万公里,载弹量15到25吨;英国的火神轰炸机,巡航速度达到了1000公里,实用升限为19000米,最大航程7650公里,可载弹量为10吨左右;法国的“幻影”Ⅳ轰炸机,巡航速度为960公里,2.2倍音速,作战半径1200到1600公里,可载弹量为6.4吨。

中国在国民党政权时期就有了轰炸机,这些飞机有的是从国外引进的,也有的是国民党的兵工厂制造出来的。这些飞机先后参加了对红军、解放军根据地的轰炸,也参加了一些抗日斗争。1930年国民党空军一架轰炸机在对红军的鄂豫皖根据地进行轰炸时,由于油料耗尽,不得不在根据地范围内找一块平地迫降。红军俘虏了飞行员并缴获了这架飞机。红军官兵是善于接受新事物的,他们得到这架飞机后,就设法利用它。先修了一条占地百来亩的机场,利用俘虏的一名国民党师长换取了航空燃料。在红军攻打黄安城的战斗中,久攻不下时,这架捡来的飞机派上了用场。飞行员单机飞到黄安城上,投下了一捆捆的手榴弹。手榴弹爆炸后,把城里的国民党军吓呆了。有的投降,有的逃跑。红军解放了黄安城,并缴获了5000多条枪,俘虏了5000多人。这是红军历史上第一次拥有并使用轰炸机。

新中国成立之初,引进并使用的是前苏联生产的图-2型活塞式轰炸机、伊尔-28喷气式轻型轰炸机、图-4活塞式中型轰炸机等。1957年,前苏联根据中苏协定,向中国转让了中型轰炸机图-16的制造权和有关的技术资料,中国开始生产轰炸机。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消化,中国的航空技术人员试制出了第一架国产轰炸机,并为之定名为轰-6飞机。1958年9月27日,第一批轰-6飞机试飞成功,批量生产后交付部队使用。中国空军终于装备了国产的轰炸机。

前苏联向我转让的飞机类型,并不是最先进的轰炸机型,因此,我国的航空工程人员,根据国家的经济力量和空军作战部队的要求,不断对轰-6进行改进。改进型的轰-6于1963年试制出样机并定名为轰-6甲。轰-6甲的研制过程,锻炼了中国的航空技术人员,并开始了中国研制轰炸机的历史。这种机型在改进的过程中,其技术水平和设备质量不断提高。到70年代,该机上装备了第二代自动领航系统、电子计算机、多普勒雷达、自动驾驶仪等。提高了飞机的自动化程度。特别是中国研制成功核武器之后,经过进一步改装而制造出来的新型轰-6丁飞机,能够完成核弹的挂载与投放任务。

在研制轰-6飞机的过程中,我国的航空工程人员,根据上级的指示,同时开始了另一种轻型轰炸机的研制工作。这就是轰-5飞机。该飞机属战术轰炸机,吨位小,载弹量低,是近距离战术武器。中国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于1963年接受该项任务,在研究过程中,参考了前苏联的伊尔-28飞机,但在许多关键技术上有突破。到1966年,研制出第一架双发动机喷气式轻型轰炸机。填补了我国轰炸机种的一项空白。轰-5研制成功并装备作战部队之后,同样面临着一系列的改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轰-5飞机出了好几种改进型,在每一步的改进中,都有技术上的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