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诨插科:汉语成语,拼音是dǎ hùn chā kē,意思是指穿插在戏曲表演中的能使观众发笑的表演与道白。亦泛指引人发笑的动作与言谈。
出处:出自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小丑丁秀容打诨插科,令人绝倒。”
2、顾曲周郎:汉语成语,拼音是gù qǔ zhōu láng,意思是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出处:出自晋代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3、粉墨登场:汉语成语,读音为fěn mò dēng chǎng,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现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出处:出自臧懋循《元曲选后序》:“而关汉卿辈至躬践排场,而傅粉墨。”
4、大打出手:拼音是dà dǎ chū shǒu,戏曲用语,戏曲中一种武打动作,以一个角色为中心,同时与几个对手开打,形成种种武打场面;意思是比喻逞凶打人或殴斗。
出处:出自郭沫若《南京印象》:“这儿在三天前正是大打出手的地方,而今天却是太平无事了。”
5、字正腔圆:汉语成语,拼音是zì zhèng qiāng yuán, 意思是形容吐字准确,唱腔圆熟。
出处:出自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接着便也说了这一句谚语,字正腔圆,果然是地道的无锡话。”
刀马旦、压轴戏、大青衣、大花脸、二花脸等。
1、刀马旦
刀马旦是京剧里“旦”的角色之一,所谓“旦”指的是各种不同年龄与身份的女性角色。刀马旦专演巾帼英雄,提刀骑马、武艺高强的女性,身份大多是元帅或大将,因此以气势见长,例如樊梨花、穆桂英等等。
刀马旦在表演上唱、念、做并重,虽也需要开打,但打斗场面不如武旦激烈,而是较重身段,强调人物威武稳重的气质。
2、压轴戏
压轴戏指压轴子的戏曲节目,一般是指戏曲的倒数第二个节目,常用来比喻令人注目,最后出现的事情。
3、大青衣
大青衣是戏剧中对女角扮相的称呼,或者称之为正旦,是戏剧中的重要角色,青衣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旧社会的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
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没有老年,老年就变成老旦了。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白都是念韵白,一般不念京白,而且唱工相当繁重。
4、大花脸
净行的一支,也叫正净、大面。扮演剧中地位较高,举止稳重的人物,多为朝廷重臣,故造型上以气度恢宏取胜。表演上重唱功,唱念及做派要求雄浑、凝重。
5、二花脸
净行的一支,又称副净、架子花脸、二面。大都扮演勇猛豪爽的正面人物。以做功为主,重身段工架,唱念中有时夹用炸音,以点染特定人物的威势和性格上的刚烈。一些勾白脸的奸臣,也属二花脸范围。
1、重头戏:指唱功和做功很重的戏。
2、戏园子:旧指专供演出戏曲的场所。
3、现代戏:指以现代社会生活为题材的戏剧。
4、压轴戏:压轴子的戏曲节目,也比喻令人注目的、最后出现的事件。
5、送客戏:送客戏 ,是好戏演完后观众不愿离开戏院,就演送客戏把观众唱走。
6、花灯戏:流行于云南、四川等地的地方戏,由民间玩耍花灯的歌舞发展而成,跟花鼓戏相近。
7、戏命师:戏命师烬是MOBA竞技网游《英雄联盟》中的第129位英雄,英雄定位为射手、法师。
8、黄梅戏:安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该省中部,因基本曲调由湖北黄梅传入而得名。也叫黄梅调。
9、皮影戏: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戏曲,民间流行很广。表演时,用灯光把剪影照射在幕上,艺人在幕后一边操纵剪影,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也叫影戏。有的地区叫驴皮影。
三字词语很少,没找到,找到了四字的如下
戏曲杂剧,喜闻乐见。曲尽其妙,动人心弦。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
腔柔调繁 神形兼备 栩栩如生 真美完善 无声不歌 无动不舞
音域宽广 高低自如
歌舞并重 声情并茂 千金话白四两唱 艺海天涯无垠 刻苦勤奋为舟
回龙腔、跑龙套、唱白脸、花架子、对台戏、挑大梁、打下手、唱红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