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2024-12-31 16:32:1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通过认识自然灾害,学会珍惜和保护生命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者,既要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要教给学生生存的方法,逃生的技能,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要教育学生,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每个生命都只有一次,所以每一个人都要千方百计地保护自己的生命,保护他人的生命,保护大千世界的一切生命。例如在学习地震、海啸、洪水、飓风、滑坡和泥石流等地理知识时,让学生意识到,在大自然面前,生命是很脆弱的,自然界任何一个微小的环境变化,都可能会使生命受到伤害。进入新世纪以来,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破坏强度大,仅汶川大地震就夺去了几万人的生命,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创伤。


虽然我们无法预知和躲避所有的灾难,也无法将学生置于不存在任何伤害的安全地带,但我们能从现在做起,把所有学生培养成知危险、懂安全、能自救的最强生命力者,这也必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二、通过理解人地协调,懂得尊重和敬畏生命 


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之“育”,正是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尊重生命,既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又要尊重自然界其他所有的生命。


我国地理教材是以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地理环境为出发点,以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为主线,以人地协调理论为依据来编写内容的,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生命教育素材。如全球变暖、生态破坏、水体和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南极“空洞”、酸雨、赤潮等环境问题,都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造成的,教师应运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进而渗透环境教育。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善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及其生存环境,是地球公民的共同责任;利用每年的世界地球日,教育学生,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唤起学生爱护地球、保护家园、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意识,最终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敬畏生命的教育要求学生对所有的生命保持最基本的善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避免伤害生命,努力救助生命。在学习“青藏高原”“青藏铁路”时,要补充介绍不法之徒对藏羚羊的残酷猎杀和保护藏羚羊的纪录片;在修筑青藏铁路时,为了尽量减少对藏羚羊生存环境的破坏,克服了极大的困难,架起路桥,形成生命的通道。


三、通过体验自然之美,真诚欣赏和热爱生命 


生命教育就是“从生物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开启希望之光”。地理学科中强调对生物的保护,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实际上是要引发学生内心中对绿色、阳光、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之情。认识世界尤其是祖国的大好山河,增进学生与大自然的亲密感情,培养学生的生态情感,使他们欣赏并感激自然,让他们感受到自然界的美,这样才能逐步养成无条件的、主动的、带情绪色彩的生态行为习惯。


总之,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教育是张扬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事业,它承载着人类最美好的期许与愿望,引领着受教育者走向美好的生活。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无论从地理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时代呼吁生命教育的角度出发,都是势在必行的。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切实把握好生命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使地理教学真正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