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文】
对于“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正确理解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前提。一些人正是由于对物质概念理解的不正确,从而导致了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错误理解。
一
在物质问题上,存在着三个混淆:一是混淆了物质与物质概念,二是混淆了物质概念中的内容与形式,三是混淆了物质概念内容中的内涵与外延。
关于物质,经典作家有过许多论述,但由于其论述的角度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含义。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 版,第4 卷,第343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物质”就是指外部世界的物质。“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 卷,第598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恩格斯这里所说的“物质”显然已经不是指外部世界的物质了,而是指物质概念,而且是仅从概念的主观形式方面来谈物质的。列宁在著名物质定义中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3 版,第2 卷,第89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列宁这里所说的“物质”也是指物质概念,不过列宁的物质概念是从概念中的客观内容方面来揭示物质的。物质概念的客观内容又包括内涵与处延两个方面,列宁是从内涵方面即客观实在性的方面来揭示物质的。物质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外部世界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由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物质的多种含义:第一,物质是指外部世界的客观事物。第二,物质概念是指人们的意识对外部物质的主观反映。第三,在物质概念中,又分为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两方面:从主观形式看,物质概念是人们的思想创造物和思维抽象。从客观内容看,物质概念又分为内涵与外延两方面,从内涵看,哲学的物质就是指所有具体物质形态共同具有的惟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这是人们的感官所不能直接感知的,它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来把握;从外延看,哲学的物质就是指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它是人们用感官可以直接把握的。
既然物质一词具有多方面的含义,我们就必须既要全面把握它,同时又要严格分清其不同的含义,否则就会产生以下的混淆:
第一,把物质概念与物质相混淆。例如,有的人在例证了恩格斯关于“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一段话后,就认为“物质不是‘感性地存在的东西’,而是思想的创造物,这样就同那种把物质与思想绝对地割裂开来、无条件地对立起来的简单化理解划清了界限”。显然,这是把物质与物质概念混淆了,因为物质并不是思想的创造物,物质概念才是思想的创造物。由于作者把物质概念当成了物质,所以得出了物质离不开思想的结论。在另一处,这一文章指出:有些教科书为了强调物质同意识不同,竟把物质说成跟意识毫无关系,似乎物质这个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倒可以不通过思想就能获得。在这一段话中,共出现三次“物质”,其中前两个“物质”都是指外部的物质世界,后一个“物质”即“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则是指物质概念。这一段话不加任何分析,把这两种不同的“物质”混为一谈,并反过来指责教科书中的观点。如果说物质不可以离开意识,物质一定要通过思想才能获得,这与“存在就是被感知”有什么不同呢? 这不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吗?
第二,把物质概念的内容与形式相混淆。恩格斯说过“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但对这句话要正确地加以理解。如前所述,恩格斯这里所说的“物质”是指物质概念,而且是指物质概念的主观形式方面。但是怎样解释其中的“纯粹”二字呢? 能否认为物质概念仅仅是思想的创造物呢? 当然不能。恩格斯对“纯粹”二字有其特殊的使用方法,即“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我们都知道,既没有纯粹的必然,也没有纯粹的偶然。恩格斯之所以在这里说“纯粹的偶然”,是指必然性一定要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同样,恩格斯之所以说“物质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是指从形式上看,物质概念一定要通过思维的抽象才能创造出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恩格斯否认物质概念的客观内容,物质概念决不是思维可以凭空创造出来的,正是恩格斯指出物质这个概念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我们决不能片面地理解恩格斯的原意,把物质仅仅看成是思想的创造物,而看不到物质是对各种物的总和的反映。换言之,我们决不能只看到物质概念的主观形式方面,而看不到物质概念的客观内容方面。有人出过这样一道选择题: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这是属于:
A 唯心主义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 形而上学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这一题题干的内容不加任何前提和说明,按照字面解释,其答案只能是:D 主观唯心主义。但是,出题的人却认为答案是:B 辩证唯物主义。这说明,出题目的人把物质概念仅看成是一种主观形式,而看不到物质概念更为重要的方面即内容的客观实在性。
第三,把物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相混淆。有的人认为:“客观实在是属于具体的个别事物的,是感觉所把握的对象。”其实,客观实在是物质概念的内涵,它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不是人的感觉所能把握的。只有物质概念的外延即各种具体的物的总和,才是感觉所能把握的。很明显,内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的。既然如此,作为感性认识的感觉怎么能够把握“客观实在”这一物质的内涵呢? 显然,这是把物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混淆了。
二
在弄清了物质的含义之后,还必须进一步明确,世界统一于物质中的“物质”究竟是指哪一种含义? 笔者认为,这里的“物质”只能是指外部世界的物质,而不是指物质概念。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世界是物质多样性的统一:第一,世界是统一的,这就与二元论、多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世界统一于物质。恩格斯是在批判杜林时提出了这一著名命题的。杜林从思维的统一性推出存在的统一性,完全是唯心主义的演绎。而恩格斯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这里的物质就是指外部物质世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客观世界本身存在的状况,在人们尚未认识到的时候,统一的物质世界就早已存在,正是有了外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才会产生思维中的物质统一性命题。这样,就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具体而言,世界统一于物质又包含着两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含义,从外延看,世界统一于外部世界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及其联系,各种具体物质形态之间虽然互相区别,但又有着内在联系,它们在联系中就构成了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从内涵看,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具体物质形态虽然表现各异,但它们却具有共同的本质属性——客观实在性,正是客观实在性使它们变成了统一的物质世界。因此,我们说世界统一于物质的时候,既可以全面地从内涵与外延的角度看,也可以分别从内涵与外延的角度看。正如我们说“人”的时候,既可以从内涵角度指出“人”是制造、使用工具的动物,也可以从外延角度指出“人”是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的总和。同样,我们根据分析问题的需要,既可以说世界统一于外部的各种物质形态的总和及其联系,也可以说世界统一于它们的共同属性——客观实在性。第三,世界是在物质基础上的多样性的统一,这就与认为世界是单一性的物质统一的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
在世界统一于物质的问题上,有人认为:“正确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既不能把这里的‘物质’当作外界实存的事物,又不能把物质同意识绝对地割裂开来”。这一阐述,笔者认为其中有两处错误:其一,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范畴。我们认为世界统一于外部的物质世界。如果世界统一于物质中的“物质”不是指外界实存的事物,又是指什么呢? 难道世界统一于物质概念? 如果说世界统一于物质概念,岂不是说世界统一于精神了吗?持这种观点的人还认为:“列宁在这里所说的‘外部世界’是指外部实际存在着的有形世界,这里所说的‘物’是指有形的具体的实物,同哲学上讲的物质范畴是不能等同的。”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这种观点认为世界不是统一于外部世界,而是统一于哲学物质范畴。持这种观点的人可能会说,世界不是统一于物质的具体形态,而是统一于客观实在性。其实,这两句话并没有实质性的矛盾,只不过一个是指外延,而另一个是指内涵而已,两种提法都是可以的。退一步说,就是统一于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也首先是外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物质概念的客观实在性不过是外部世界客观事物的高度概括而已。其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只能是物质与意识同时并存的情况下谁决定谁的问题,而不包括在物质世界的发展过程中,物质和意识谁先谁后的问题。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中,有三句意思完全一致的话:“物质与意识谁是本原,谁是派生? 谁第一性,谁第二性? 谁决定谁?”这三句话没有实质性的差别,而第一句话中的本原与派生就是有先有后的意思,怎么能说物质与意识谁先谁后不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含义呢? 从时间的角度看,世界统一于物质有两层含义:第一,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因此意识统一于物质;第二,意识产生以后,在物质与意识并存的情况下,意识只是特殊复杂的物质——人脑的机能,而且意识的内容又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因而意识仍然统一于物质。
这种观点在认为物质与意识谁先谁后不属于世界物质统一的问题之后,又进一步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可分,这则是更大的错误。这种观点为了论证物质和意识不可分,引用了列宁的一段论述,即物质与意识的对立是相对的,只有在极有限的场合才是绝对的。但是这种观点对列宁这一段话的理解与列宁的本意却是完全相反的。列宁是为了说明意识不能与物质相提并论,意识归根到底来源于物质,在认识论的范围内才有意识与物质对立的问题,离开了认识论,从本体论看,意识不过是物质的机能、属性和反映而已。如果把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绝对化,就必然会导致二元论。而作者过分强调物质和意识不可分,就是把二者的对立绝对化,把只有在认识论范围内的二者对立关系推向了本体论,似乎意识可以独立存在,而且物质是离不开意识的,这种观点只能通向唯心主义。笔者认为,在讲世界统一于物质时,就必须把意识还原于物质,取消意识的独立存在。列宁指出:“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列宁为什么不说“世界上除了物质和意识,什么也没有呢?”就是因为世界上只有物质一个本原,意识与物质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责任编辑 孔 伟]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和多样性
世界统一性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纷繁复杂的现象的共同本质究竟是什么?因为人的活动参与,整个世界具有了十分独特的性质,即世界的多样性和物质的统一性。世界是有
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这种统一不是统一于精神,也不是统一于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结构或属性,而是统一于集中体现一切事物共同本质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都是客观的。自在自然或天然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没有触及或改造过的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尚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自然界。人化自然或属人自然则是被人的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无论是自在自然还是人化自然,都具有客观实在性。虽然人化自然的形成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但它依然是一种客观存在。人的实践活动可以改变自然界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某些具体属性,但是不能消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
(二)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不仅表现在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更重要地表现在它是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的物质关系体系,是贯穿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