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角色游戏环境

2024-11-07 03:22:1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角色游戏是3—6岁幼儿最典型、最重要的游戏。对于这一时期孩子的生活、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小班幼儿具有强烈的模仿性,在角色游戏过程中,他们不断模仿成人的行为,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他们的语言、动作、社会交往、生活经验等方面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随意性,生活经验少,且刚刚接触游戏。所以扮演角色能力差,游戏水平低下。那么如何提高小班角色游戏水平呢?本人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分析小班角色游戏特征入手,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一小班角色游戏特征
1. 游戏情节简单而零散。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随意性。生活经验少,且刚刚接触游戏,所以游戏中反映出来的内容简单,情节单一、零散。如“妈妈”喂娃娃、抱娃娃、给娃娃穿衣或打电话、扫地、拖地等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的内容。或者是爸爸烧饭、妈妈烧饭、你喂娃娃、我也娃娃。游戏情节是零散的片段,相互间缺乏联系。
2. 游戏动作重复而简单。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小手肌肉发育不够完善,喜欢做重复动作。所以小班幼儿在游戏时,多是简单的重复动作,较少的系列动作是凭兴趣操作材料。如反复地做切菜动作、炒菜动作、反复做接水、饮水动作。但有时有感兴趣的材料也会出现一序列动作。如幼儿会假想娃娃饿哭了,于是连忙泡奶、喂奶等动作。
3. 游戏语言交往较少。
由于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幼儿游戏中大多是平行游戏,幼儿独自操作材料。如抱娃娃、喂娃娃往往是默默无语。一起玩时也是各说各的话,专心于自己的游戏,旁若无人,有时也有一些简单的对话,但是是围绕模仿的材料开展的,如:锡凯拿着酸奶瓶说:“喝酸奶吧!”锐涵接过酸奶喝了一口说:“好甜呀”,然后又进行自己的游戏。
4. 游戏时缺乏角色意识。
幼儿游戏扮演的角色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如:爸爸、妈妈、奶奶、爷爷等。但幼儿经常满足于摆弄操作材料,未意识到扮演的角色。有时扮演的角色也会经常转移。这是因为幼儿的角色意缺乏。游戏中的兴趣和注意力不稳定,较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他当弟弟时,看到爸爸打电脑玩得特别高兴时,他就放下手中的扫把,也去打电脑。可当他看见爸爸泡茶招呼客人很有趣,他就放下手中的键盘也要泡茶招呼客人。
5. 游戏时是依材料而进行的游戏。
由于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小班幼儿操作使用的通常是实物或是具体形象的材料。游戏中动作交往多于语言交往。更多依赖玩具进行游戏,满足于玩具的摆弄,缺乏交往的能力。例如:奶茶店的服务员,埋头配奶茶,对来买奶茶的客人置之不理。
二 小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
依据小班角色游戏特点,结合小班角色游戏目标,我对小班角色游戏进行一些尝试,总结出如下几方面的经验。
(一) 丰富幼儿生活经验,是角色扮演、情节发展的前提条件。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生活经验越丰富,孩子在游戏中就越积极,角色扮演越逼真,情节越丰富,孩子们自然玩得开心。反之,游戏就会变得枯燥无味,甚至不能持续。教师就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强化、丰富孩子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从而激发幼儿扮演角色的愿望。丰富的渠道很多。
首先,引导幼儿观察父母的活动。因为小班角色游戏主题主要是娃娃家。游戏内容大多反映父母对娃娃的关心、照顾。所以我通过提醒幼儿注意观察父母在家做得事情、说的话,及爸妈对自己的关心,然后在游戏时将观察到的内容运用在角色扮演中,慢慢地孩子对爸妈在家所做的事情有了更直接的了解和体验,娃娃家的内容就更丰富了。
其次,引导家长带幼儿观察周围环境。在生活中细致观察,获得感知越丰富,在游戏中扮演角色越逼真。所以在开学初的家长会便已向家长阐述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目的意义及即将要开展的游戏主题。引发家长随机带幼儿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观察周围的生活。为本班开展系列主题游戏做好充分的准备。
再次,启发生活,归纳生活印象。通过晨问启发谈话:周末父母和孩子一起做过开心的事情:如爸爸带一家到XX地方旅游、拍照;爸爸妈妈为我过生日等。引发孩子把这些深刻的生活印象运用到游戏中,孩子便会在所进行的角色游戏中更加融入角色,使游戏内容变得充实新颖。
最后,渗透情境化的小游戏。如:情境教学“小猫做客”,为丰富游戏情节,提高语言交往埋下伏笔。孩子们把情境游戏中学会的动作敲门,使用礼貌用语,学会接客运用到了角色游戏中。在游戏中,幼儿反映“做客”的情节,这就是教学小游戏为他们引发“做客”反映。幼儿在游戏中也倒邻居娃娃家做客,主人礼貌待客。运用做客,请喝茶,推动游戏情节,提高孩子语言交往能力。
(二)创设温馨游戏环境,提供适宜材料,萌发进入游戏的愿望。
1.根据小班幼儿特点创设温馨、有意境而又丰富的游戏环境。
小班幼儿的教育重点是发展幼儿情感、动作、语言,有扮演角色的愿望和意识。由于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的改变,进入幼儿园成了小班幼儿生活上的一个转折点。他们伴有恐惧、依恋家的心情。他们需要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需要情感安慰。因此,小班的游戏环境不仅要考虑美观性、教育性、情境性,更要注意游戏环境的人文性,即游戏环境的情感倾向。以“幼儿熟悉,能给他们带来温馨、有意境感觉为原则,创造能够吸引幼儿,又让幼儿感到温馨、安全、萌发介入的丰富的游戏环境。如:教室里设置4个和区域整合的、充满意境而又温馨的娃娃家。每个娃娃家因地制宜显得既宽敞又温馨:有置电脑、电视,配备逼真形象键盘、遥控,铺着整洁鲜艳床罩的小床和茶几,迷你而大方的煤气灶台、可爱迷人的梳妆台等。这一切的一切无不让每个孩子着迷。他们每天都会走进娃娃家去看一看摸一摸,随意摆弄或添置一些玩具和场景,从而不断积累经验产生游戏的灵感。
2.有针对性的投入适宜小班幼儿操作的玩具材料。
鲁迅说:“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可见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开展游戏的物质条件。教育家陈鹤琴说:“我们要重视选择各种适宜的玩具,并把玩具作为教育孩子促进认识、发展想象、锻炼身体、培养高尚道德行为的一种手段。”小班幼儿喜欢角色游戏,虽然游戏情节简单,喜欢重复而简单的动作,但是逐渐从独自游戏发展到共同游戏,各主题之间也开始联系。所以,我供给小班孩子相同种类的玩具数量稍多,如娃娃家的玩具4套。玩具的体积较大、颜色鲜艳、形态迷你逼真。还有许多现成的玩具,如奶粉、奶罐、茶杯、茶几等,使孩子见了这些迷你逼真的玩具就产生对游戏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满足每个孩子扮演角色的需求。例如娃娃家游戏时,我为孩子们提供每个一个绒布娃娃,这个娃娃就是孩子扮演角色的必须材料,它激起孩子想扮爸妈的愿望,让每个孩子学抱娃娃,学哄娃娃。然后,再逐渐投放与主题有关的操作材料,如自制的成品玩具电视机、茶几、煤气灶、电脑、洗菜盆、刀。这些自制的玩具都比较大而鲜艳、摆放平稳,便于孩子操作。这样与之相应的动作也就表现出来了。由于环境的温馨、意境、宽敞而丰富,我班的孩子也能表现出系列的操作动作。如洗菜的系列动作:如开水龙头——洗菜——切菜——下油下锅——炒菜——上锅。以上主题材料的投放除了大大激发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还发展幼儿的动作,提高游戏质量。
(三)把握有效时机介入,关注幼儿活动,促进游戏开展。
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还是比较弱的,游戏目的性较差,操作时有意注意的稳定性较低。他们虽然扮演了角色,但不明确应该如何去做,在游戏过程中还常常忘记自己是什么角色,经常满足于摆弄操作材料,未意识到扮演角色。教师应该围绕游戏目标,着重增强他们的角色意识。帮助孩子扮演好角色,并成为孩子游戏的支持者、参谋者。指导时应注意方式方法,适时适度介入,激发幼儿游戏兴趣,促进游戏的开展,让孩子在愉快的情绪中游戏。
1.当孩子扮演了角色但不明确如何进行游戏时(当孩子满足于随意摆弄操作材料时)
小班孩子具有随意性的特点。孩子常常满足于随意摆弄材料,虽然充当了角色但并不明确应当如何进行游戏。这时他们是需要老师的帮助和启发。教师可采取直接指导的方法进行介入指导。如一个扮演妈妈的孩子拿着小铲在锅里反复做炒菜动作。我便问她:“你是孩子的妈妈吗?你这妈妈今天要为孩子做什么事情呢?”孩子马上醒悟过来,知道要做什么。教师这样的介入指导,帮助小班孩子从模仿动作兴趣转移到对扮演角色的兴趣。
2.当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忘记自己是什么角色时(当幼儿频繁更换游戏材料或转移角色时)
小班孩子兴趣和注意力持久性差,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在游戏中经常忘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身份,通常发生角色转移或频繁更换游戏材料。这时,教师应采取间接指导方式,以角色身份参加到游戏中,通过语言或动作示范促进游戏的开展。如:一个当幼儿园保安的孩子,不坚守岗位跑到菜市场买菜,我就以园长的身份来幼儿园检查工作,并提醒他保安不能离开幼儿园的门岗,不然谁来保护幼儿园小朋友的完全呢?
3.当孩子在游戏中,反映内容单调时(当幼儿喜欢游戏又不会游戏时)
小班孩子生活经验少且刚刚接触游戏,他们对老师创设的游戏环境非常着迷,可是又不会游戏,在游戏中反映出简单的内容。这时,他们需要老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老师以角色身份介入指导,幼儿更容易接受。在小班上学期,我通常会担任游戏的主要角色或一般角色,也可以不固定角色,仅用游戏的口吻提醒,要根据需要灵活处理。如:发现幼儿在玩娃娃家游戏中,反映情节很简单,我便会去扮演重要的角色妈妈,做炒菜、泡奶喂娃娃、为娃娃洗澡、穿衣,还叫爸爸去上班,爷爷去买菜、姐妹洗衣服、弟弟扫地。由于教师重要担任了重要的角色,使孩子们明确了自己所担任的角色职责,是游戏内容不断地丰富起来。
(四)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采取多样评价,促进游戏水平的提高。
角色游戏评价是游戏组织过程中得重要环节。评价能对游戏发展起导向作用,一次好的评价能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发展游戏情节,巩固游戏中获得的情绪体验都有着直接的作用。所以,教师应更多关注幼儿游戏过程,多采用积极的纵向评价,创造宽松的评价氛围,培养小班幼儿游戏活动的积极情感,提高游戏水平。小班幼儿的自我意识较朦胧,往往需要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依靠自己心目中的权威人物来评价自己。因此,对小班幼儿的游戏评价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在游戏结束时,发现问题应立即评价,特别对于小班幼儿,便于他们回忆在活动中的行为,否则很可能当幼儿收拾好游戏材料后,对自己所进行的活动已记不清了。
第二、对于需要着重评价的共性问题,可以集体进行示范操作,及时直观具体评价,更适合小班幼儿。
第三、小班幼儿自我意识欠缺,对同伴的关注更少,受记忆、行为再现和语言表达等能力的限制。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但教师要引导幼儿参与评价,多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同伴间相互评价等,充分发挥幼儿互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