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者对客观事实的认识与评价正确与否,
会直接反映到新闻报道中。
不正确的认
识与评价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或偏离事实本质的结论,
新闻报道也必然不能完全体现真实性
原则。
因此,新闻真实要忠实地反映外部事物,做到不走样。
要二是不单纯满足于反映事物
的现象和外部联系,
善于在事物的总体联系中把握事物的基本趋势和主流,
做到本质上以及
发展趋势上的真实、准确。
新闻真实是新闻的本质性要求,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是客观现实的
反映,
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们的主观认识的产物,
与人们认识过程中的种种因素有关。
新闻
的真实性的实现是非常困难的。
克服影响新闻真实性实现的障碍,
最大程度的实现新闻报道
的真实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新闻;真实;事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
既是新闻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
更是新闻实
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
,
新闻界一直把新闻的真实性当作一个理论问题来看待
,
理论
研究的文章大量出现
,
而且已经基本趋于成熟。然而
,
在众多专家学者对新闻真实性问题进行
研究的同时
,
虚假新闻也层出不穷
,
屡禁不止。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
虚假新闻的大量出现并非
由于新闻工作者不知道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
,
而是因为他们在具体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忽视或
者放弃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
以致出现了当前新闻真实性理论研究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工作
,
理论层面的研究与新闻工作实践相脱节的现状。
因此
,
新闻真实性的研究不能再仅仅停留在
理论分析阐述的层面上
,
而应该转向关注理论研究如何指导实践
,
如何规范媒体工作等具有
可操作性的问题上来。
新闻界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
一方面
,
在高
校新闻传播专业中对学生进行新闻真实性教育
,
培养未来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和新闻专业
精神
;
另一方面
,
在新闻媒体内部
,
建设和完善新闻工作制度
,
通过各种职业培训、奖惩的方式
,
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我们希望
,
有了学界与业界的共同努力
,
每一位新闻工
作者和即将踏上这一工作岗位的学生
,
都能够以
“
铁肩担道义
,
妙手著文章
”
的社会责任意识和
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
,
我国的新闻真实性问题可以得到更好地解决。
社会的不断发展,可以将众多问题表现出来,而“诚信”也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词。
无论是食品、药品需要用良心来生产,新闻报道也同样需要良心和诚信。
“真实是新闻的生
命”
,新闻报道一旦失实,必定会给受众生活和社会带来大大小小的影响。为了新闻事业的
健康发展,
无论在何时何种情况下,
新闻从业者都必须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
以高度的责任
心,着力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一、客观真实与新闻真实
(一)客观真实
所谓客观真实,
就是客观世界确实存在过的事实。
人类通过无穷尽时间和精力不断地探
索真相,可以不断地接近客观真实。
客观报道就是客观真实的体现,
而所谓
“客观报道”
,
是指新闻报道要忠实于客观事实,
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反映它和报道它,
切忌将对客观事物的观点和意见与
其相混同。
客观报道原则之所以能历经百余年,
至今依然被世界新闻界所认同和遵循,
除了
它作为一种报道原则和报道形式的独特优势外,
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出的那种新闻理念和职
业精神。
坚持客观报道原则就意味着,
新闻媒介及新闻从业者要坚守新闻传媒作为社会公共
媒介的责任,
尊重公众的知情权,
尽可能客观公正的向他们提供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真实情况
的事实信息。
(二)新闻真实
真实性最简单的定义为,
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
首先,
新闻真实是新闻存
在的条件,在事实和新闻之间,是先有真实,后有新闻,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决定新闻存
在的基础,新闻只是对事实的报道。
事实真实是新闻真实的首要要求,
其含义有三:
第一,
该事实必须是真实发生或存在的,
有据可查、有证可验;第二,新闻要素必须是完全真实的,即何人、何事、时间、地点、过程、直接原因、直接背景、直接后果、直接反馈、直接影响等必须确凿无误;第三,新闻整体事实的真实与新闻细节的真实是统一无悖的。新闻报道与记者采写的最高境界是反映事实本质。在尚无法达到这一境界时,至少要做到“一般真实”,即新闻必须是真正发生的、真实存在的事实或现象。不虚构、不夸大、不“移花接木”、不“张冠李戴”、不“合理想象”是维护新闻“一般真实”的最低要求。
(三)新闻真实是对客观真实的反映
新闻报道除了报道某一具体事件外,相当多的时候还要对涉及某一事实的大量相关事实进行整体的综合、概括与分析。这个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这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对新闻真实性所提出的要求。
1、事实是不以人的主观愿望而转移的客观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事实作为物质存在的客观范畴,无疑具有独立于人的精神而存在的特质,能否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则取决于事实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以及发现、挖掘这种新闻价值的敏感度和辨识能力,事实的存在是客观的,能否被反映则是主观的,事实的存在并不以人的主观愿望而更移。“事实是客观事物已经发生过的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过程。”这个定义就明确了事实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规定性。任何事实都是客观的,世界上不存在什么主观事实。无论什么人,无论他怎样判断,事实就是事实。事实既不因人判断它不存在而消失,也不因人对它加工改造作判断而改变其本来面目。事实一旦发生,过程一旦结束,它就不可更改和移易。正如曾轰动一时的《纸做的包子》的虚假新闻报道,从中可以看到两个事实:包子是否为“纸做的”,真相一查便知,事实本身并不因新闻报道而改变;《纸做的包子》一经播出,便为众人所瞩目,后被证实为假新闻,令人震惊和愤怒,这一新闻事件本身也是事实。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第一、精神第二,存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观,再次得以印证。事实作为客观存在,不是任人捏搓的面团。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不仅是新闻报道的内容,而且是检验新闻真实与否的唯一尺度。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2.事实的客观性制约着新闻的真实性
长期以来,国内新闻界在新闻的真实性问题上基本以新闻报道是否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作为标准,认为“新闻真实可以定义为新闻报道与客观事实真相相一致。”有的甚至认为新闻报道“必须同报道对象完全一致,否则就是对被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歪曲,就是假报道或失实报道。”也就是说新闻的真实性等同于事实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这种对新闻真实性的解说,有其合理性,如对一些事件性新闻的报道完全可以做到,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结果,甚至涉及的人物、有关数字等等,完全可以客观地如实记录下来,如同前面提到的“现象真实”、“微观真实”、“浅层真实”,这些普遍性的事实元素是新闻真实性的基本要求,易于认定。但对于一些非事件性新闻,诸如解释性新闻的报道,把新闻的真实性理解为新闻报道与客观实际和客观现实完全相符,其实是对新闻真实性的一种理想要求而已,因为这里面有记者及新闻媒体对客观事实的主体认识问题。在具体的新闻传播中,并不是所有的客观真实和事实真相都能够被记者甚至人类所把握和认识,如何获得事实的真相,有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有时候是做不到的事情。从哲学认识论来看,世界是可知的,人类虽然能够认识世界,但这种认识不仅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还有高级和低级之分,正如前面所说的“本质真实”、“宏观真实”、“深层真实”一样,“根本属性、本来面目、事物的本质等等是无形的,它们是由人的认识反映出来的,而人的认识本身又受到很多限制。”因此,界定新闻的“本质真实”、“宏观真实”、“深层真实”与客观真实完全相符的尺度有时很难把握,况且真
理也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而记者和媒体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其任务就是报道事实,传递信息,进行社会舆论监督,一些人类暂时无法认识或者很难一时弄清楚的事物和问题,记者当然也没有能力去认清。比如沸沸扬扬的“华南虎照片事件”,它本身的真伪问题,只有待权威机构科学检测以后才能尘埃落定,记者和媒体的能力一时是无法认定的,在真相大白之前,只要随时跟踪报道各种现实说法并据实引用信息来源,就算做到了新闻真实。新闻作为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客观报道,是以现实世界的现象为报道对象的,新闻真实性在于用事实来描述事实,即便事实是暂时的、偶然的、片段的。新闻界应从“现象本质真实论”、“微观宏观真实论”、“浅层深层真实论”等无谓的争论中摆脱出来。事实的客观性及客观真实性制约着新闻真实性,新闻真实性是对事实客观性的反映,这种说法理论上更为科学,也符合具体的新闻实践。
二、新闻报道真实性的重要意义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坚持正确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客观要求。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和新闻工作者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这是提高引导能力、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保证。
新闻的真实性,关乎舆论导向。真实是导向的基本前提,离开真实,导向就成了一句空话。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建立在真实的新闻报道基础上的。建立在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基础上的舆论导向,必然是错误的导向。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不但不能起到引导人的作用,反而会因为误导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时,新闻媒体还承担着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民意表达的责任,是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真实可靠的信息提供的是正确的参考,虚假不实的信息提供的是错误的参考。在准确传播真实信息这一基本功能上,新闻媒体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切不可掉以轻心。
新闻的真实性,关乎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决定着媒体的影响力和引导力。一个没有权威性、公信力的媒体,也很难有影响力和引导力。新闻报道是否真实,直接影响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新闻媒体对新闻报道真实性的不懈追求,是赢得公信力和尊重的基础。那些得到受众欢迎的媒体,都是因为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三贴近”原则,在对新闻事件的真实客观报道中提高了知名度,赢得受众信任,树立了权威性,提高了公信力。相反,那些经常制造虚假新闻、不实报道的媒体,在受众中的口碑也差。媒体失去了受众的信任,也就失去了市场,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影响社会、引导舆论、凝聚人心的作用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新闻的真实性,关乎新闻工作者的个人信誉。媒体的引导功能是通过具体的人来实现的。编辑记者是新闻媒体的主体,编辑记者素质的高低决定媒体和新闻水平的高低,决定媒体公信力、影响力和引导力的高下。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曾把国家比作“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把新闻记者比作“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真实、全面、准确地报道事实,为社会提供正确的预警,提醒人们及时避开可能的风险,是记者这位社会“瞭望者”的职责。新闻记者代表着社会的良知,承担着社会守望者的职责,因此也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信任。但是如果私心作祟,为了一己私利,发布甚至编造虚假新闻,其个人诚信度必然大打折扣,甚至被公众唾弃,身败名裂。 总之,无论是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来看,还是从树立媒体的公信力来看,抑或是从新闻工作者的个人信誉来看,维护新闻真实性,都是提高引导能力、实现正确引导的重要保证。离开了新闻的真实性,舆论引导只能是无米之炊、无水之鱼、无本之末。一切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必须自觉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新闻实践,恪守职业道德,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新闻的真实,维护新闻队伍的形象和声誉,切实担当起引导社会大众的责任。
三、新闻报道真实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报道是记者对事实的认识过程。进一步说,任何报道都只能是对事实的一种简约的、一定程度上割断的、扬弃的、概括性质的报道,不可能完全将事实原原本本地展现,即使电视新闻也是这样。
因为“事实本身的纷繁复杂与报道的不可避免的简约性”是新闻报道与事实间的基本矛盾,因而在社会心理学上便有“现实世界”与“拷贝世界”的差别,而人们除了自己能够亲身、亲眼触及的狭小范围,基本上生活在“拷贝世界”中。拷贝世界,即通过接触媒介而构造的外部世界,这个外部世界是否真实,只能依赖报道者。而报道本身,由于报道者的各种不可避免的局限,总是与实现世界有或多或少的差距的。
再先进的媒介或手段,最终要通过人的语言和文字来描述(多数画面也要通过语言才能帮助理解)外部世界,即使报道者真诚地要报告外部世界,但是我们知道,任何语言和文字都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将心里所思、所构的图景描述出来。语言是指代性的,它与事物不是同一的,因而使用语言时会出现反映事实的差异,例如一个人急匆匆地走过来,可以描述说:他兴奋地走来、他慌慌张张地走来、他像有心事地急促走来、他不顾一切地走过来等等;任何语言都有经验背景,而不同文化下的语言背景是有差异的。同样一条新闻,可能会在不同的受众那里得到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理解。 四、影响新闻真实性实现的因素 (一)个人主观认识反映能力的局限
这些年,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各路媒体为了更加及时、快捷、大信息量地获取新闻,招收了大量新人扩充到新闻采编队伍中来,其中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新闻传播的各种基本操作规范,有的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常识性知识储备,当然就谈不上具有更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记者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了,使得庞杂而混乱的新闻采编队伍职业道德水准整体下滑。此外,现在越来越多的编辑记者是没有编制的聘用人员,他们大多数人在现行的管理机制下承担着大量的工作任务,其收入与发稿数量直接挂钩,因而每天思考最多的是如何使出浑身解数多出稿、出重大新闻、独家报道,为了追求最大化的“轰动效应”,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从而违背了最基本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成为虚假新闻的制造者,严重危害社会和受众,损害媒体公信力。“纸馅包子”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现在的记者大多较为年轻, 学历较高,充满了青春活力, 但多缺乏新闻敏感和鉴别信息的经验。有些记者常常忽略了“记者要当第三者”的客观原则, 爱当仲裁者、执法者、代言人,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采写情绪化; 由于知识面、社会历练等因素, 不能把报道客体置于全局考虑, 看问题易失之辩证。有的记者单纯追求发稿量,却不愿花费时间、精力深入采访。跑农业的很少到农村, 跑工业的不熟悉车间, 跑教育的不了解学校。有的习惯跑领导办公室听汇报, 喜欢躺在沙发上看材料, 偶尔到基层也是走马观花,信奉“一听二信三写四沙发”, 结果只能使采访浅尝辄止, 使报道语缺乏真实性。针对上述原因, 笔者提出确保新闻写作真实性的基本对策。在力求达到“新闻真实性”准则的具体新闻实践中,我们可以在借鉴西方新闻界的一些具体方法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具体情况具体握。比如说,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曾一再告诫他的手下对新闻报道要“准确、准确、准确”;在新闻报道中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客观、全面、平衡、公正的操作方式。从记者采写到编辑审稿、定稿等各个环节都要正确把握。
(二)人们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随着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和对媒介的了解,受众的媒介素养越来越高,对新闻报道有了一定的免疫力,在接触新闻报道时总会带着疑问去看新闻。对于那些感兴趣的,而没有实在把握的信息,受众就会主动地去搜集这方面的新闻。尤其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并行的多媒体技术时代中,寻找多方面的信息变得容易。在同一时间里,不同媒体视角下的新闻作
品也提供了不同方面的新闻事实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受众建立起自己的对新闻事实的基础把握。
受者越来越明显地参与到新闻生产中。例如,当记者完成了某件事情的假象真实的报道,记者因其认知的有限性结束此事件报道。但是知道真相的人会通过反馈提供新的线索促进新闻报道的循序发展。直到发现事实的本质真相。受众对此事情的关注度会引导记者完成这一系列的报道。
新闻媒介机构的新闻作品是面向大众的市场化精神产品。受众对新闻报道的无形影响体现在对传者的要求上,传者通过更新传播内容、传播形式,改进传播手段、传播技巧等途径来增强新闻信息的刺激性以满足受者的要求。 所以会造成报道有的过分强调新闻事实,有的却严重失实。一味追求轰动效应,以此作为竞争手段,但凡是“民间”流传着的小道消息就会匆忙写稿,有捕风捉影而胡编乱造,更有凭空虚构而哗众取宠的。就例如上面提到的“纸馅包子”“熊掌风波”一类的报道,这种“愚人节”式的新闻常常使人真伪莫辩。这些虚伪报道甚至为许多新闻媒体争相转载,以至于流传甚广,危害甚大。
(二) 新闻职业道德意识的影响
第一,首先是新闻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违背职业道德,不讲社会责任,导致新闻报道新闻性受到影响。改个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进行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新闻事业既是政治宣传部门,又是经济实体,追求经济效益成了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这本事促使新闻事业加强竞争、促进改革的难得契机,但由于个别新闻单位违背职业道德,不讲社会责任,错误地把追求效益置于社会效益之上。个别新闻工作者思想上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也是造成报道失实的重要原因。这些错误主要表现为,首先,认为凡是新闻都是宣传。他们不懂得宣传也应以客观事实为立足点,反而认为只要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就可以根据宣传需要任意取舍事实、编排事实,甚至编造事实。遮掩拿给你,新闻报道以事实为根据变为宣传需要为根据,颠倒了事实与新闻报道的关系,是弄虚作假的不实报道成为了难以根治的顽疾。其次,思想方法的片面性。一方面使我们看问题往往只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能证明自己观点的那个方面,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事物的全部,造成报道失实,另一方面,片面性也导致看问题的绝对化,同样造成失实。再次,搞合理想象。所谓合理想象,是指记者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没有采访到的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将其作为事实来报道,主张合理想象论的观点认为,记者不可能对事件和任务的细节都一一采访到,写稿时他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队这些细节进行合理想象。合理想象的观点实际上是主张在新闻报道中采用文学虚构的手法,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新闻报道对真实性的硬件要求。最后,有些新闻工作者作风漂浮,甚至素质底下,造成新闻报道失实。有的记者作风漂浮,工作不深入,不做艰苦的调查研究工作,或道听途说,或敷衍了事,因而造成报道失实。更有甚者,为谋取不当利益,恶意编造虚假新闻,造成极其恶略的影响。
历史和闲事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新闻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做到不唯上、不跟风、不畏权、不为钱、只唯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敢于讲真话、讲真理。为了自觉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不仅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更要有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以真实的报道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
五,实现新闻真实性应注意的问题
(一) 进一步强化对新闻真实性意义的认识
新闻传播,是在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支配下传受双方的有机运动过程。无论是传方还是受方,都必须遵循必要的规则。新闻传播必须真实,说到底是传播致效的要求,传播必须有效,这是一切传播活动的终极目的。传受双方投入新闻传播,无非是知的一方即传播者欲把新闻事实变动的信息高速未知而欲知的一方即受众。唯有真实的报道才能达到传统的目的,
使有效的信息被对方接受,以便有利于或有助于受众获取相关的信息。如果双方传受的信息是假的或部分失实,那就无助甚至有害于受众,还会由于传方公信力的丧失而最终导致新闻传播事业的失败,因此,实事求是,真实报道,是新闻传播的根本出发点。
第一,传受双方都要求新闻传播的全过程实事求是,不增添任何附加的成分。无论是传播的根据——事实,还是报道的过程,都必须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无中生有,而且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夸大或缩小。第二,新闻传播基本规律指出,只有通过提供真实事实的新闻报道,才能实现新闻传播的使命。违背这一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丧失新闻传播的意义。第三,如实报道新闻,是实事求是认识路线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也是这一科学方法论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立志在新闻传播事业中贡献一生的人员,必须自觉地用科学认识论严格要求自己,老老实实做到真实报道。
(二)努力提高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反映能力
如果说当时是传媒商业化催生了新闻客观性规范的话,那么现在也正是商业化带来了评论性新闻的发展。但另一个问题出现了,评论性新闻必然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倾向,那么,这对于新闻的客观性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我认为,新闻客观性规范的兴起,是针对当时美国报纸只代表某一党派的观点,而不中立的情况,而进行的基于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的考量。新闻客观性的最终追求,是做到无限接近事实和真理,公平,不偏不倚。带有主观意志的价值判断固然对还原事实具有风险,但并不是所有主观的言论都有害于事实的呈现。既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即使是不出现任何带有评论和价值判断的语言,新闻业同样可能因为作者个人的既定偏见、主观认识和知识结构的不同,通过选择材料、内容删留、刊登版面以及微妙的用词来传递评论性信息,真正的新闻客观性只是一个永远到达不了的彼岸,只是一个高高悬挂的指明灯,那么,也不必苛求新闻不能带有价值判断内容。 (三)坚持客观性原则 在商业化新闻时代,为规避风险和保住饭碗,不可避免地拿客观性做挡箭牌的事屡有发生;僵化的客观性也为政府的舆论控制提供了方便,但依然不能遮盖一系列揭丑运动留下的华彩,虽然不尽然认为客观性是一个完美原则,但是依然对其之于新闻业的推动抱有乐观希望,因为,既然真实性原则是不可达到的梦想,那我无从想象,要是现代新闻业不强调客观性原则,还有什么能为这艘舆论大船保驾护航。
大众媒介对客观性原则和客观报道的追求,有效减少了耸人听闻、胡编乱造等恶劣手法。客观性使新闻中确凿事实增加了,也强化了媒介从业人员的纪律和伦理观念。新闻客观性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避免媒体成为某一利益集团的喉舌,尽量避免受众被误导和欺骗。所以新闻媒体,只要不被政治或经济力量操控,可以自由地了解事实,自由地思考并表达意见的话,记者只要在尽可能全面了解事实的情况下,不事先倾向于任何群体,本着对社会和公众负责的原则,做出他认为最公正准确的判断,这就是客观性的体现。有人说,新闻客观性原则只是一个仪式,不必过多拘泥于形式,而应坚固其内核,新闻客观性应该是一种态度、责任。而其监督力量,只能来自于它的读者——公众。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并不是要求恪守纯粹客观和泛自然主义,而是基于人的主观性而又超越主观性去达到与客观相一致的这样一种理性原则。所谓客观报道要求的“不偏不倚、无私无畏”和“一般公正”,无疑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但正是因为人存在这样的理性要求,才会制约过于主观的煽情主义的泛滥,为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往寻求可拓展的空间。因此,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已经知道,新闻的客观性应该重内容更甚于重形式。客观报道,既是新闻传播操作时的一个基本手法、原则,也是一种报道理念,更是人文精神的要求。 (四) 正确处理政治立场与新闻真实的关系
第一,一切宣传报道要服从大局,以大局为重。第二,坚持两点论,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第三要依靠科学,讲究报道的度。
1.新闻五要素必须明确无误。即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和事情发生的原因必须具体、确凿、不能含糊不清。
2.新闻事实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包括心里活动和思想活动)都不能进行“合力想象”式的报道,更不能搞“创作”式的报道。5oy.cn
3.新闻中引用的数字、引语、用典,以及其他背景材料都必须有根有据。
4.新闻中对事实的解释和说明,必须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夸大,扭曲或变形。
客观真实性:包括新闻发生时间地点人物与起因经过结果;主观真实性:新闻报道不应参杂过多的主观情绪,应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批判地看待问题
新闻三特点:用事实说话,报道及时,简明扼要. 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这是老师上课讲的做的笔记,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