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是通过预先的设计和完整的计划,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一系列有步骤的研究活动,以此来解决某些特定的教育问题,发现教育活动的规律性,为教育实践提供有价值的教育工具,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作为高校师范教师应是教育研究的骨干,应有教育研究的能力。针对我院十一五教育研究课题,在这里我谈三点意见,以供大家在研究中参考。
一、要清楚教育研究的类别
我们知道,教育研究有三个领域,一是对活动的教育现实进行研究,即研究教育的现实活动,这一研究对教育实践有直接的变革意义。如《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案例(视频)研究》、《高校文科教学中体验式教学实验研究》、 《学校体育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等。二是对理性的教育观念进行研究,即研究教育的理念创新。这一研究把教育活动提高到一个完整的教育观念高度,对教育改革起作根本性的作用。如《教育整体改革的研究》、《新时期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等。三是对运行的教育现实进行研究,即对教育系统的结构、评价、课程等进行研究。如《高师大学文科数学课程研究》、《小学英语师资培训内容及模式研究》、《高师数学教育改革与小学数学新课程适应性研究》等。领域不同,那么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也有一定区别。我院十一五申报通过的各级课题在这三个领域都有体现,综合起来研究的类别就是两个方面。
1、整理的类别: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对已有的教育现状、对已有的教育行为、对已有的教育认识进行调查、鉴别、提升,设想和提出改进的策略。我院十一五课题中就有《武汉市小学科学教育城乡差别和对策研究》、《农村学校推广集体舞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湖北省农村小学体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留守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研究》等。
2、创造的类别:通过对教育问题的发现和研究,或探索、寻求有成效的策略并改变教育现状;或建立新的教育理念体系;或编著有关教材、著作等。如我院十一五课题中就有《大学语文校网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信息技术与高校生物学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研究》、《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实效性研究》、《提高小学生数学文化素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高师非音乐钢琴教育与学生情商能力培养的研究》、《高师大学文科数学课程研究》等。
这两大类的课题也不是泾渭分明,而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有所不同的权重。所以类别不同的课题在实施中主要的任务不同、研究的思路不同、策略的设计不同。这点我们应要很好的把握。
二、要运用有效的研究方法
教育活动极其复杂,因为由于不同因素的介入,可以是宏观活动,也可以是微观活动;可以是实践活动,也可以是理性活动;可以是继承性活动,也可以是开拓性活动;可以是经验性活动,也可以是创新性活动;可以是单一性活动,也可以是多向性活动;可以是封闭性活动,也可以是开放性活动;可以是学科性活动,也可以是综合性活动,等等。这种种活动都有可研究的问题,面对的教育问题如此之多之广,在课题研究时,我们就应采用有针对性并有效的方法。从我院十一五的两大类别课题就可发现,每个课题在研究方法上几乎都要应用调查方法,有的主要要运用行动研究方法和教育叙事方法,有的课题主要应用实验方法。
1、调查方法 几乎任何教育课题研究都要应用调查方法,调查是课题研究的起点,也是为课题提供研究动力,只有通过调查,才能知道教育改进的目的和方向,才能知道目前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才能知道学生的发展需要。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调查,运用好调查的方法,调查方法可通过访谈、坐谈、观察、问券等手段。为保证调查的广泛性,体现真实性,最常用的还是运用避免面对面的匿名问券形式。 所以调查方法的运用好坏,关键是你的调查问券量表设计的水平,研究者要围绕自己的课题目的,有意识的从你能感受到的问题和你能估计到的问题设计问券,从被调查者的内心需要来设计问券,使被调查者清晰的明了,能够自由和真实大胆的回答,使研究者掌握第一手材料。我们还要对调查结果进行归因分析,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研究和实验改进的措施。
有些课题属于整理性课题,更是要全面的设计出科学的调查方案、调查问题(包括问卷)、调查程序。
2、行动研究方法 现在我们对教育课题研究的要求是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也就是说,为了教育现状的改进,为了教育问题的解决,研究者把新的教育行动整合到原有的教育背景中,以期待研究目标的实现。根据课题的创造类别,这种行动研究方法基本操作可以是: ① 研究者可把新的设计、新的策略、新的理念引入原有教育行为中。
② 研究者可原有课程进行中小规模的改革和改进。
③ 研究者可运用新的技术,如课件等技术改进现有教育活动。
如我院的《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案例(视频)研究》、《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实效性研究》、《提高小学生数学文化素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儿童文学教学促进幼儿园文学教育的研究》、《信息技术与高校生物课程深层次整会的研究》等课题。
因此在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对原有信息和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比较,一定要对出现的问题和反映出的变化作出理性思考,甚至还要进行教育统计分析,这就是你研究中重要的初步成果。
3、教育叙事方法 这种方法也是近年来比较提倡的并证明有效的方法,目前在中小学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对我院十一五教育课题来讲,这种方法也可采用,特别要配合行动研究方法。所以在研究中,要求研究者对在实践中所遇到的典型的、有情节的、有启发意义的事例加以事后的记述、整理和反思,以获得一种解释和理解。所以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和方便,就是不需严密的量化和统计,只需根据观察和记述,从定性的角度,就能完成研究任务。整理性的课题和创造性的课题都可以运用教育叙事方法,这种方法能围绕课题的方向,体现真实性、情节性,参加研究的成员也能对研究的变化和细节加以关注,同时运用生动的事例展现研究的成果,以证明研究的设计和策略是正确的。这就需要每一位研究者对自身的课题目标和任务清楚、明了,不断的发现和感受学生的各种变化,不断的发现教师自己的变化,不断的发现和感受新旧的冲突,不断的发现和感受未曾预料的精彩。研究者对以上这些运用一种故事化的手法记录下来,并从几个类别加以整理,就能成为课题极好的成果证明。
4、实验方法 我们首先要了解,教育实验不是真正的实验,仅是一种准实验,因为它的复制程度较小、可控程度较小、假设实现程度大。尽管如此,教育研究中仍然经常运用实验方法,关键是它思辨程度小,量化程度高,可以用事实和“数量”来证明假设的成立。在研究中,只要我们能很好的注意对一些因素的控制,只要我们能很好的进行教育统计处理,这种方法的运用能给我们带来一定的简便和直观,能增强研究的说服力。
所以运用教育实验方法,我们特别强调研究中要有自变量和因变量。课题中常涉及到一些变量,特别是我们需要运用较广泛的实验研究的方法、行动研究的方法等综合性方法来研究的课题,都必然涉及到有关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能操纵的,使其能够控制的因素。当两个变量存在一定的联系,其中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有影响作用,我们就称具有影响作用的变量为自变量,所以,自变量也是引起另一个变量产生变化的原因。如我院的《高校文科教学中体验式》研究课题,这里的“体验式教学”就是一研究者能操纵的自变量,是引起学生学习水平变化的原因。因变量就是教育研究的效果,是受自变量作用和影响的变量,是研究者要了解和发现的结果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两者的关系可以看成一种因果关系,自变量是一种假定的原因,因变量是一种假定的结果。但是在实际的研究中,我们不能把它们两者的关系过于简单化和绝对化,以为凡是存在变量关系的教育研究,都一定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这样就会造成一种错觉,认为教育研究真容易,好象只要我们设计出一定的变量关系,就会有研究的结果价值,其实不一定。因此,在设计变量时,我们就要考虑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尽可能设计好有关的变量关系,对无关变量想方法加以控制,使被研究的对象在自然状况下,在一种不知晓的状况下进行我们的研究;另一方面还要正确的看待两者的关系,不能迁强的看待它们,以避免造成不可信的结局。如社会实践活动能否提高学生文化学习成绩,研究者选定两个平行班进行比较,对实验班开展了两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控制班则不进行,然后对两个班进行文化课的语数测验,看实验班成绩是否比控制班高,从而说明社会实践活动能提高文化成绩。这一研究把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看得太简单、大机械、太迁强。因此,课题方案的设计一定先要考虑到研究变量的关系,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文化学习成绩》这样类似的课题,因为变量关系很迁强,我们就应避免这种倾向。 同时,还要强调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比较,或者强调对实验组前测和后测的比较。这里就不多述说。 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实验的方法就比较严密、严谨、严格。
三、要分解教育研究的过程
1、研究的思路要定位。 研究思路是一条清晰的研究线索,是一种研究方向的指引,是一种明确的道路,研究的思路要从研究目的出发,来进行定位。
例如耿青松老师主持的《高师大学文科数学课程研究》的课题,其最终目的应是指向文科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而不是指向课程而已,那么课题研究是改造现有课程还是创造新的课程?就必须明了,假如是围绕改造现有课程这条线索进行,那么我们应研究什么?这是一种思路。假如围绕创新这条线索,我们又该研究什么?这就是另外的思路。所以课题研究一定要先把研究的思路定位,否则研究过程可能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结局。
2、研究的策略要清楚。 研究的策略也就是方法、措施、手段的集合。研究的思路明白了,在研究策略上就要运用假设的思想,首先提出研究中解决问题的措施,这种措施应有所作的调查依据,应有一定的理论根据,应有一定的创新成分,应有一定的实践可行性,还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可调整修正)。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就依照这些措施执行,最后检验执行的的效果。
例如刘红老师主持的《高师非音乐钢琴教育与学生情商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老师们在自己的钢琴教学实践中可能对此已有一定的感受,研究过程中就可以把这些感受提升、概括,形成和总结出一定的研究措施,并明确下来,在研究实践中,老师就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对原有教学进行改进,最后通过观察、访谈、整理资料,甚至通过一些统计处理,最后来证明我们这种做法是否真正能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
3、研究的数据要归类。 在研究过程中,不论是整理型课题,还是创造型课题,研究者会遇到大量的调查数据、统计数据、观察数据、测试数据等,这些数据我们一定要很好的进行归类整理。有了数据,才可以解释研究的结果;有了数据,才可以对研究进行量化。特别是运用实验方法的课题,更要注重数据。有的课题主要从思辨的角度、从定性的角度进行,虽然数据较少,但研究过程中的所产生各种信息几乎等同于数据,我们一样要收集和处理。没有数据和信息,就没有研究。
例如吴坚老师主持的《提高小学生数学文化素质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康琳老师主持的《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实效性》课题,等等,我怎么知道或你怎么证明你的研究获得成功呢?学生在那些方面得到提高呢?你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度、学习态度、考试分值、能力分值、创造力等方面,运用特殊量表、运用考试、运用问券等量化手段,进行数据的收集、归类和整理,用数据说明课题研究的结果。
4、研究的成果要全面。 课题研究往往有一定的周期,在这几年的时间里,研究者做了什么事情?研究者开展了什么活动、研究者遇到了什么困惑?研究者有什么新的思考?研究者读了哪些些书籍?研究者摘录了多少研究卡片?研究者收集了什么样的资料信息,这都是过程中的精彩点,我们可以说过程有时比结果还重要。所以在我们的研究成果里一定要反映出来这些精彩点,不能等到结题时间一到,仅写出一篇结题报告来上交,而还要把你整个研究过程中的工作内容,即上面所提到的“精彩点”全面反映出来。所以结题成果应是丰富的、真实的、详细的、规范的全套资料,所以要有工作报告、有结题报告、有学习资料、有论文集、有反思案例集、有教学课件、有教学教具等。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要做到成果的全面。
当前的教育改革急需提升教师自身具有个性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力和教改力,而它们的提升的基础是要*教研力,教学需要研究,教改需要研究,在研究中,教师的“匠气”才会淡化,“师气”才会浓郁,学校品牌才会提升。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就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就是在教学力、教改力、教研力三者俱佳的优秀教师,优秀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根基,也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内涵,而教师的教研力是成长为优秀教师的重要前提,是提升自身教学力、教改力的重要基础。所以基教司副司长朱慕菊说得好:“学校的发展来自于本校的教师,来自于教师对学生发展,对教育科学规律不懈研究和执着追求”。
课题研究的5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