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里的标准音质,高品音质,无损音质如使用好一点的设备是能听出区别的。这个主要的区别在于输入音频和输出音频的关系,也就是说无损音乐文件解决了输入高质量的音频,但是输出的设备不能够完全把它表现出来。
也就是这个道理。一般听起来效果不明显就是这样,有了好的音响设备就不同了。比如多声道声卡解码支持,5.1环绕音响支持等等。
想在普通电脑上体验高品质的音质可以考虑安装音效插件,比如DFX,这样可以增强听到的效果,比如3D环绕。感觉还是不错的。
普通音质与高品质都是mp3格式,但高品质压缩较少,无损则是另外一种音频格式,鉴别可以把手机声音放到最大,普通会有杂音,而高品质与无损则很少或没有,其实普通人听普通品质与高品质就行了。
拓展部分了:
1、 存储器会影响音质吗?
首先来看看存储装置,它对MP3的音质有什么影响吗?存储装置主要是以文件形式保存数字编码,在这里的数字编码是用户保存进去的,因此存储装置只要能正确的还原保存上去的数字编码就可以了,而这是对存储装置的最基本要求,并且由于是数字信号,因此也不会存在信号强度、信噪比、失真等问题。
因此可以说,在音质方面,存储装置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当然,如果使用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方案,而电源部分未做好的话,可能会因为HDD的瞬间电流而造成些影响。
音质--百度百科
所谓音质,就是声音的质量,是指经传输、处理后音频信号的保真度。 在音响技术中它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声音的音高,即音频的强度和幅度;声音的音调,即音频的频率或每秒变化的次数 ;声音的音色,即音频泛音或谐波成分。谈论某音响的音质好坏,主要是衡量声音的上述三方面是否达到一定的水准,即相对于某一频率或频段的音高是否具有一定的强度,并且在要求的频率范围内 、同一音量下,各频点的幅度是否均匀、均衡、饱满,频率响应曲线是否平直,声音的音准是否准确,既忠实地呈现了音源频率或成分的原来面目,频率的畸变和相移又符合要求 。声音的泛音适中,谐波较丰富,听起来音色就优美动听。 音质越好,再现声音的频率成分越多,失真与干扰越小,声音保真度越高,误码率越小。通常用数码率(或存储容量)来衡量,取样频率越高、量化比特数越大,声道数越多,存储容量越大,当然保真度就高,音质就好。 高音质的音乐清晰、不失真、再现平面声象,乐音的保真度较高;立体感、定位感、空间感、层次感、厚度感都比低音质的音乐要好。 高音质的音乐声象分散、各声部音量分布得当、清晰度高、背景噪声低,根据人耳的这个生理特点,使人能真实、完整地感受到重现声音的立体感。声音高、中、低频频响均衡,高音谐音丰富,清澈纤细而不刺耳,中音明亮突出,丰满充实而不生硬,低音厚实而无鼻音。低音沉稳有力,重厚而不浑浊,高音不缺,音量适中,有一定亮度,混响合适,失真小。 所有严肃的音乐家们和虔诚的听众们都希望听到优美的音质。有的时候他们能够如愿以偿,有的时候他们却扫兴而归。所以,音乐音质的好坏对于欣赏她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一、WMA Vs. MP3
当WMA的比特率上升到128k时,几乎在同级别的所有有损编码格式中笑傲江湖了,MP3在128比特率时,会出现明显的高频丢失,而WMA不会。但似乎128k是WMA一个槛,当比特率再往上提升时,不会有太多的音质改变。MP3却不一样,在192K时,音质可以比WMA好了。微软推出WMA编码时主要有2个针对目标,一个是瞄准了网络上的RM和RAM格式,另一个是用户硬盘中的MP3。但在高音质要求下,WMA仍无法构成对MP3的威胁。如果你要获得12:1左右或更高的压缩比,就不妨选择WMA格式,在这个流量下,WMA优秀太多了。WMA和MP3的优劣一直是大家争论的焦点,其实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要看你的实际需要,是追求高音质(mp3)还是高压缩率(wma)。
MP3最受争议的就是音质问题(尤其是随着WMA的普及),其高频损失很大,很多MP3编码器粗糙的编码算法不但导致高频丢失,还丢失了许多细节,类似吉他擦弦的感觉在MP3中是找不到的。在对MP3快要失望时,偶发现了Lame,它支持根据人耳遮蔽效应原理来分析波形,配合VBR技术,可以让音质达到令人吃惊的地步;其独创的心理音响模型技术保证了CD音频还原的真实性,配合VBR(动态比特率)和ABR(平均比特率)参数,编码出来的MP3音色纯厚、空间宽广、低音清晰、细节表现良好,音质几乎可以媲美CD音频,但文件体积却非常小。很多网友在使用LAME后的反映就是:立刻删除硬盘上所有的MP3和其他编码器,全部用Lame重新来过。
Lame提供EXE和DLL,其中DLL是作为标准的动态运行库供其他程序调用。EXE是Command Line程序,象DOS程序一样工作,两者彼此独立,互不关联。但大家很快能发现两者编码的质量是不一样的,那是由于dll可控性差,与具备丰富调节参数的EXE版相比,其压缩出来的MP3效果稍逊一筹。但EXE是一个命令行工具,操作很麻烦,幸亏有了WinLAMEr或lameGUIxp这些Shell。只要学会使用这些Shell(是傻瓜型的,一看即会),就可以用LAME压缩出最最精彩的MP3了。
再说说APS,在LAME出现以前,APS就是最好的MP3编码器,它使用的Fraunhofer IIS编码算法,这比LAME使用的编码算法要先进,在192k Bitrate(CBR)下,甚至比LAME编码的曲子要优秀,细节明显要丰富一些,但APS本身不支持VBR,当Bitrate往上提高时,音质就要比LAME编码的要差了,大部分朋友的MP3的一般都是128-192K Bitrate的,因此APS仍旧有的价值。特别是有很多MP3随身听不支持VBR和256K Bitrate以上的MP3,LAME就不一定合适这些朋友了,APS就成了不错的选择,由它编码的曲子,绝对不会辱没你昂贵的PLAYER。
二、无损压缩
现在好多播放器都支持无损格式,如APE、FLAC虽然文件占用存储挺大,但是对于声音频段没有压缩,音质很好,与真正的原版CD媲美。话说,WAV才是最早的最基本的无损了。
Foobar这个播放器()里自带Lame转码器,直接用就行。
至于单独的Lame,一搜就有的。不过这个东西不能单独运用,它不是独立的程序,必须要设置到其他有转换格式功能的音乐播放中,操作上稍微有点麻烦,当然熟悉解码设置的就无所谓了。
在评价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些音乐方面的术语。“音质”这个名词,一般笼统的解释是声音的品质。但是,在音响技术中它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⑴声音的音高,即音频的强度和幅度;⑵声音的音调,即音频的频率或每秒变化的次数;⑶声音的音色,即音频泛音或谐波成分。评判某音频产品的音质好坏,主要是衡量声音的上述三方面是否达到一定的水准:即相对于某一频率或频段,音高是否具有一定的强度,并且在要求的频率范围内、同一音量下,各频点的幅度是否均匀、均衡、饱满,频率响应曲线是否平直:声音的音准是否准确,既忠实地放映了音源频率或成分的原来面目,频率的畸变和相移又符合要求;声音的泛音适中,谐波较丰富,听起来音色就优美动听。还有一些术语:
一、音质:音质是评价音响器材最基本、最广泛的评价术语。
二、音色:声音会像光线一样有颜色的,音色愈暖声愈软,音色愈冷声越硬。音色可以用"美""高贵"等字眼来形容。
三、音场感:这项包括音场的形状、前后位置,高度、宽度、深度等项。
四、层次感:这是音场中由前往后一排排乐器的发声清晰程度,以及乐器与乐器之间的间隔清楚程度。
五、定位感:简单讲就是人声或乐器声发生点清楚、确定位准确。通常说的声音发飘即是指定位感不好。
六、透明感:最好的透明感、声音是不会刺耳的是最耐听的,每对人耳对于耐听与不耐听的感受程度都不尽相同的。因此对于透明感的好坏也就有不同的标准。
七、结像力与形体感:顾名思义,强像力就是将虚无飘渺的音像凝结成实体的能力。换句话讲,也就是让人声或乐器声的形体展现的能力。结像力好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音像的立体感。
八、解析力:音乐细微的变化都能表现得清楚。
九、整体平衡性:主要是指高、中、低频段的适当量感分配。合理的高、中低量感就是整体平衡性,听音乐感觉到乐曲柔和但有力度,明亮,欢快而又有层次,明晰、融合而又立体感,临场感强。
我自身体会。。那是因为lz和lz朋友“注意歌曲的落点”不同。“好耳机”和“一般的耳机”都能播放音乐。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好耳机”能很好地表现出“一般耳机”所不能表现的“细节”。由于lz和lz的朋友没有注意到那些细节。不在意这些地方,忽略掉了。所以就觉得“好耳机”和“一般耳机”是一样的了。就像有人听歌时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小提琴、吉他、吉他的金属线、鼓上,有人就把注意力集中在主旋律、歌手声音或是歌词上一样。lz说100元以下的耳机满足不了你。那也是因为100以下的耳机没有很好地表现出lz已经很在意的地方。也就是这个原因。一般人听耳机听多了,就会追求细节,追求一些原本很隐秘的元素,例如什么乐器,或是有多少那种乐器,追求结实的低音,而不是多就行。其实这不能完全说是一种能耐,就像洁癖一样,他对卫生特别敏感,所以比一般人会清洁。。。。这两者没有对与错。。这只是听音方向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