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网络安全素养教育存在着机制化不强、常态化不足、创新化不够等问题,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要拓展交流合作,建立高校与政府安全部门网络安全治理联动机制;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高校网络安全素养教育常态化保障机制;要创新内容方法,切实提高网络安全素养教育的有效性;还要强化宣传教育,营造网络安全教育的良好环境与氛围。
网络中的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成长成人成才。作为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艰巨任务的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活跃群体,他们既是网络的受益者,同时在面对网络安全问题频发、网络良莠信息混杂、辨别信息真伪的难度增大、不负责任议论误导日益增加、网络借贷恶性事件频发,在此新的形势和条件之下,大学生的网络安全问题就成为了一个亟需关注和解决的突出现实问题。
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有其自身的特点
当前,网络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网络带来的信息革命本质上已经不再单纯的是一件科技问题,而是一种有关“人”的问题。所以,学界对网络的研究除了网络技术本身的有关问题,更重要的是人以及人类社会问题的网络化。网络素养实际上是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探讨网络虚拟社会中自然人应该具备的伦理、知识、法律、安全等素质。
安全作为网络世界的重要一环,网络安全素养是网络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的安全素养是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素质、安全态度的整合与升华。大学生安全素养是大学生使用网络过程中,应该具备的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安全知识,以及大学生辨别、分析处理网络安全问题的能力。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日益频繁,网络极大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往、娱乐以及语言等方式,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作为网络使用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同时肩负着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重任,培养新时期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是高校肩负的重要责任和义务。然而,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教育的现状与日益发展的网络技术和花样百出的网络安全事故相去甚远。当前大学生的网络安全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成瘾,部分大学生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欲望,呈现上网冲动失控现象;
二是利用网络技术犯罪,部分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少网络道德,不经甄别就随意转发虚假信息,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更有甚者,利用自己所学习的网络技术,入侵他人电脑,窃取他人信息或者商业机密,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三是网络交友被骗,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人与人交往方式的转变。有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抓住年轻人容易轻信网络交友平台的心理弱点,利用社交软件进行财务诈骗或者情感苦难,甚至给大学生“洗脑”,将其骗入传销组织;
四是个人隐私被盗。许多在校学生缺少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在日常上网过程中,轻易在一些社交平台、交易平台中留下自己的个人信息,不法分子利用这些信息尤其是身份证信息可轻易盗刷银行卡、支付宝中的资金或者冒名从事其他不法活动。
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急需提升
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的提升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结合当前网络安全及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教育的实际情况,可以从社会、高校、学生等方面构建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教育的立体化模式。
(一) 拓展交流合作,建立高校与政府安全部门网络安全治理联动机制。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既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同时亦关系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更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大学生群体网络安全的监测与治理,不仅是高校的事情,更是社会、政府的事情,所以在高校网络安全治理活动中,政府和高校两个主体间的朴素协调和配合是维护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稳定,有效治理网络环境的关键因素。
通过加强高校与政府安全部门网络安全的合作,打破高校和政府网络安全监测与治理的界限。以“社会共有、权利共享、和平共处、价值共创”为理性法则,以实现网络安全治理的跨界合作。完善政府和高校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政府、高校间共享网络安全有关资源,高校邀请政府有关安全部门向大学生宣传、普及网络安全相关知识、案例,高校可以向有关部门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鼓励高校和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建立网络安全治理智库、研究基地等建设,发挥在高校网络安全治理中咨政建言、安全防范等作用。深化高校与网信、公安等部门网络安全的监管与联动,加强联合研判机制,提升快速处置能力,形成网络安全事件应对合力。
(二)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高校网络安全素养教育常态化保障机制。针对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机制不健全、队伍不精练的问题,高校要提高对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教育培养方面的投入、周密组织,科学规划。从顶层设计入手,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制度管理,整合校内有关资源,设立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教育中心,建立专门的机构来指导和协调全校网络安全教育资源,对全校网络安全素养教育进行统一谋划,制定网络安全素养教育责任制、课程制考评考核办法。高校也要整合全校的教育资源,组建一批既有专业背景又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学团队,通过设立网络安全教育专项研究相关研究课题,产出一批前瞻性、对策性、应用性、有份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三) 创新内容方法,切实提高网络安全素养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开展网络安全素养教育要避免形式单一、照本宣科、枯燥无味的教育教学方法,要及时更新、丰富教育内容。高校开展网络安全素养教育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实例、贴近实践的原则,对网络中出现的或因互联网而产生的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安全事件、意识形态、暴力犯罪等,经过精选后结合教育的艺术和方法呈现给学生,做到课堂教学有血有肉。要拓展网络安全素养教育的资源与途径,通过引入和制作精品视频公开课、网络资源共享课等,利用线上和线下,课上和课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课程资源,不断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
(四)强化宣传教育,营造网络安全教育的良好环境与氛围。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制定出台网络安全宣传教育考核评定办法,实施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宣传教育,通过讲座、体验式宣传、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网络安全教育宣传活动。组织好网络安全教育宣传日、宣传月,以图片、影像等形式举办“大学生网络安全文化节”“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优秀作品展”,利用学校校报、广播、两微一端等宣传载体宣传网络安全素养知识。发挥学生社团的优势,举办网络安全知识竞赛、辩论赛,不断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常识、法律知识,以生活化、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意义和安全问题的防范与处理能力。与网信、公安、司法等部门合作建立校外网络安全教育基地,让网络安全素养教育既能引进来,又能走出去。
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的提升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结合当前网络安全及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教育的实际情况,可以从社会、高校、学生等方面构建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教育的立体化模式。
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做法:
(一) 拓展交流合作,建立高校与政府安全部门网络安全治理联动机制。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既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同时亦关系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更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大学生群体网络安全的监测与治理,不仅是高校的事情,更是社会、政府的事情,所以在高校网络安全治理活动中,政府和高校两个主体间的朴素协调和配合是维护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稳定,有效治理网络环境的关键因素。
通过加强高校与政府安全部门网络安全的合作,打破高校和政府网络安全监测与治理的界限。以“社会共有、权利共享、和平共处、价值共创”为理性法则,以实现网络安全治理的跨界合作。完善政府和高校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政府、高校间共享网络安全有关资源,高校邀请政府有关安全部门向大学生宣传、普及网络安全相关知识、案例,高校可以向有关部门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鼓励高校和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建立网络安全治理智库、研究基地等建设,发挥在高校网络安全治理中咨政建言、安全防范等作用。深化高校与网信、公安等部门网络安全的监管与联动,加强联合研判机制,提升快速处置能力,形成网络安全事件应对合力。
(二)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高校网络安全素养教育常态化保障机制。针对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机制不健全、队伍不精练的问题,高校要提高对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教育培养方面的投入、周密组织,科学规划。从顶层设计入手,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制度管理,整合校内有关资源,设立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教育中心,建立专门的机构来指导和协调全校网络安全教育资源,对全校网络安全素养教育进行统一谋划,制定网络安全素养教育责任制、课程制考评考核办法。高校也要整合全校的教育资源,组建一批既有专业背景又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学团队,通过设立网络安全教育专项研究相关研究课题,产出一批前瞻性、对策性、应用性、有份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三) 创新内容方法,切实提高网络安全素养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开展网络安全素养教育要避免形式单一、照本宣科、枯燥无味的教育教学方法,要及时更新、丰富教育内容。高校开展网络安全素养教育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实例、贴近实践的原则,对网络中出现的或因互联网而产生的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安全事件、意识形态、暴力犯罪等,经过精选后结合教育的艺术和方法呈现给学生,做到课堂教学有血有肉。要拓展网络安全素养教育的资源与途径,通过引入和制作精品视频公开课、网络资源共享课等,利用线上和线下,课上和课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课程资源,不断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
(四)强化宣传教育,营造网络安全教育的良好环境与氛围。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制定出台网络安全宣传教育考核评定办法,实施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宣传教育,通过讲座、体验式宣传、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网络安全教育宣传活动。组织好网络安全教育宣传日、宣传月,以图片、影像等形式举办“大学生网络安全文化节”“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优秀作品展”,利用学校校报、广播、两微一端等宣传载体宣传网络安全素养知识。发挥学生社团的优势,举办网络安全知识竞赛、辩论赛,不断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常识、法律知识,以生活化、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意义和安全问题的防范与处理能力。与网信、公安、司法等部门合作建立校外网络安全教育基地,让网络安全素养教育既能引进来,又能走出去。
当今社会是网络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并且越来也受到大家的重视,特别是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是否会争取运用网络,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技能,也成为了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那么,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呢?
培养正确的思维观念。
我们利用网络学习,一定要培养自己正确的思维观念,多看到网络积极的一个方面,千万不要沉迷于一些不良的爱好中,否则,网络消极的一面同样可以将一个人毁掉。
做到网络和现实的统一。
对于一个人的道德标准,不管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境遇,都应该掌握一个唯一的尺度,不能因为自己在网络上,没人知道现实的自己,就可以为所欲为,毫无顾忌。
使用文明的用语。
在互联网上,我们也是需要经常与人沟通的,在这里面,我们应该要求自己使用文明用语,礼貌待人,尊重他人,不能随意说脏话,更不能随意侮辱别人,给他人造成伤害。
杜绝网络暴力。
对于大学生而言,我们应该杜绝网上的暴力行为,特别是在一些论坛或者贴吧中,不要发布不良信息,不要煽动不良情绪,更不能随意暴露别人的隐私,拒绝网络暴力。
不沉迷于网络游戏。
如果我们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那么,应该可以让自己的能力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如果沉迷于网络游戏,则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导致大学生意志消沉,不会有所作为。
注重日常道德修养。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在平时多锻炼,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日常道德水平低下,则在互联网上也不会有太好的表现,道德素质的修炼在于平时,而不是临阵磨枪。
不要试图利用网络犯罪。
很多人认为互联网上不是实名制的,所以,给一些坏人以可乘之机,利用互联网进行诈骗或者是敲诈,要清楚的认识到,只要做了违法的事情,是早晚都会有被发现的一天。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网络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显著地改善了大学生的学习条件和生活质量,但也给一些大学生带来了信仰危机、网络成瘾、网络低俗、网络犯罪等网络素养问题。本次的问卷调查是在参考专家学者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着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网络知识与技能、网络信息素养、网络道德与安全等方面,采取自编问卷的形式,在网站上发布了问卷调查。
大学生是使用网络普遍性和频率高的群体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良好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群体,同时,也是网络使用普遍性和技能整体水平较高的群体。目前,在高校里不会上网的大学生肯定是“OUT”了。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使用网络的途径多种多样,通过笔记本电脑、手机、台式电脑、网吧等方式都能上网。网络日渐成了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在使用网络学生中,对网络“密不可分”和“相当需要”的学生占据大多数,而只有26.67%的学生对网络是持“无所谓”态度。高校大学生绝大部分为在校寄宿生,而且享有充裕的自主活动安排时间。调查中,有12.50%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4小时以内,37.50%的学生4-10小时,23.21%的学生10-15小时,15小时以上的学生有26.79%。
大学生是利用网络为个人服务能力强的群体。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利用网络为个人生活和发展服务的意识,能自主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社交、 购物、娱乐等具体活动。这些网络活动深刻地改变了高校大学生传统的学习生活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显著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大学生善于利用各种网络软件工具为自身学习、生活和发展提供服务,同时网络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自主抉择的交往方式。
大学生网络接触行为自我管理能力情况 大学生网络接触行为自我管理能力是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内容,一些学生不能自我控制上网时间,在行为和心理上有明显网络依赖倾向,存在过度使用网络、难以自拔的“网络成瘾”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51.79%的学生上网时间“总是”超过原先的计划时间,有23.21%的学生“经常”超过原先的计划时间,19.64%的学生“偶尔”会超过,只有5.36%“几乎不会”超过。。
大学生网络信息免疫力情况网络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全球性,使得各种正面负面、积极消极的信息混杂在一起充满着整个网络世界。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搜索和浏览网页获取有益信息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负面信息的冲击和考验。在调查中,有大部分学生偶尔会遇见过色情、暴力、反动等不良信息,有小部分的学生经常遇见,当然也有学生从来没有遇见过。大学生应具有信息敏感性,理性批判网络信息的能力,正确处理有害信息。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遇见网络色情图片、暴力、反动等不良信息时,选择“立刻关闭窗口”处理方法的学生占41.07%,选择“点开浏览”的学生占16.07%,选择“没有影响继续上网”的 学生占33.93%,选择“其他”的学生有8.93%。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普遍不足,对网络虚假信息、欺骗信息的警惕性和辨别力不高,个别学生往往更加容易在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的网络信息中上当受骗。
大学生网络道德与网络侵权情况 部分大学生在利用网络为个人学习生活服务的同时,也存在道德责任、法律意识淡化和网络侵权行为。一些网民利用网络的无约束性、隐蔽性,随意不经思考地在QQ群、微博、博客、网页、贴吧、论坛等网络媒介上发表观点和看法,甚至在网络上曝光他人隐私、上传图片、造谣、辱骂来进行人身攻击和宣泄不满情绪。问卷调查中,对“有没有传播过未经核实过的消息”持肯定回答的学生有48.21%;认为“网络黑客很酷很值得崇拜”的学生有19.64%,认为“黑客行为是不道德应受法律制裁”的学生有60.71%;认为“人肉搜索是充分发挥网络作用”的学生有23.21%,会“人肉搜索会伤害当事人应禁止”的学生有17.86%,认为“网络是把双刃剑应理智使用”的学生有58.93%。
大学生综合素质好,但个体网络素养水平不均衡,一些学生仍存在着“网络成瘾”、 网络信息免疫力不高、网络侵权等网络素养问题。
其中影响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高校网络素养教育的滞后,我国高校网络素养教育与网络新媒体发展步伐不一致,高校网络素养教育没有及时跟上网络迅猛发展的步伐。近年来,相对网络的迅速普及、网络功能的拓展与应用软件的快速创新、网络虚 拟世界的风云变化而言,高校网络素养教育观念明显陈旧和滞后。另外,高校尚未建立系统的网络素养课程教育体系,对网络素养教育只是零散地分布在计算机基础课、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进行讲授。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应该具有较高的网络素养,而仅靠这些课程的非系统化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同时,高校应建立全方位的网络素养育人环境,努力构建对“网瘾”学生的早发现、早挽救的预防体系,建立“网瘾”大学生的治疗方案和对策,加强对沉迷网络低俗信息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处理好网络犯罪大学生事后工作等等。高校的网络素养教育应具有前瞻性并形成合力,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网络是人类普遍使用的工具,它可以让我们看到全世界的事,也可以跟远方的亲朋好友联络。俗话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长期使用电脑,会影响人们的学习知识,电脑虽然很方便,但是其中暗藏着许多危机,例如:“网络交友、网络诈骗、病毒等。”所以我们要提高警觉,防止病毒任进电脑里。
网络的优点:“人们生活、工作必备的工具,可透过网络从事通讯、投资、研究、教学、购物、娱乐等活动。”网络的缺点有:“可能阻碍人们多方学习的能力; 过度沉迷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会降低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能力,妨碍现实世界中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也容易陷入网络诈骗的陷阱而受害。”因此,大家应该将电脑和网络的功能运用在协助学习、吸收知识、培养技能等方面,并避免沉迷网络游戏和滥用网络交友。
我们要小心谨慎的使用电脑,因为网络暗藏着许多危机,所以我们不要陷入泥淖中,要谨慎操作电脑,勿上来源不明的网站。多上有益于我们的'网站。总而言之,网络亦好亦坏各有优点缺点,我们要汲取优点避免缺点,才能“网络安全小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