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位于地中海到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的红海通道的南端,向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它虽属高原地区,然而由于地处热带,北有红海,东有印度洋,故雨量充足。境内多河流湖泊,人民享灌溉之利,土地肥沃,农产品丰富,又有金、银、宝石、白金、铜、铁、煤和石油等矿产资源,故历来是欧洲列强争夺的目标。
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觊觎已久。早在1889年,意大利便利用偷梁换柱的手法,将《乌查里条约》中的“埃塞俄比亚(即阿比西尼亚)万王之王陛下在其与其他列强或政府所发生的一切交涉中,可以借助于意大利国王陛下的政府”中的“可以”二字在意大利文本中改写成“必须”,妄图使其成为保护国,因遭到其人民的强烈反对,而未能得逞。
1895年,意大利又派兵侵入埃塞俄比亚,其人民奋起反抗,并于1896年3月1日在阿杜瓦战役中大败意军,迫使意大利赔款乞和,承认人民的主权和独立。
1929~1933年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给了意大利的经济以沉重的打击。在危机四伏的情况下,为转移国内人民的注意力,摆脱国内危机,意大利法西斯更加急于从战争寻找出路。但因当时意大利实力有限,难以和英法在巴尔干、多瑙河和地中海东部地区展开争夺。而一旦侵占埃塞俄比亚,意大利便可将其在东非的几个殖民地连成一片,扼住欧亚航道的咽喉,切断英法同其亚洲殖民地的联系,有利于同英法的竞争;同时,还可控制青尼罗河水源,将苏丹和埃及的整个灌溉体系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墨索里尼一心要夺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