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困用古代语言怎么说

有点困用古代语言怎么说
2024-12-13 01:18:4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当今中国的官方语言是普通话,普通话的基础就是北京话。中国官方语言的这个传统大概从元代就开始了。但是,元代以前,中国的官方语言是什么呢?我们现在几乎没有确切的历史记录。
中国大一统社会的建立始于秦朝,但是,历史记载显示,秦朝只统一了文字,所谓“书同文”,而没有统一语言。直到今天,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很大,也是一个历史的遗迹。秦朝以前,我们有理由相信,夏商周的官方语言应该相对统一,但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独立王国基本上都是各自独立的官方语言。齐楚燕韩赵魏秦,再加吴越等,各个朝廷的官方语言应该是不一样的。
那么秦朝以后,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建立之后,中央朝廷的官方语言是什么呢?按照常理,秦朝的官方语言也许应该是以陕西、咸阳方言为基础的某种语言吧。西安作为历史古都,在中国历史上长期都是中央政府所在地,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元代以前,中国政府的官方语言应该是陕西话,或者西安话。
之所以要讲这个问题,是因为在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时,我们会碰到一个问题。中国古代诗歌非常讲究音律和平仄,那么,这种音律和平仄是按照那种语言制定的?换句话说,李白的诗应该用什么语言念更符合音律和平仄?今天,我们念李白、杜甫的诗,毫无例外地使用的都是普通话,但是在唐朝的时候,李白在朝廷之上,要求高力士为他脱靴再做诗的时候,他使用的什么语言?我们用今天的普通话念“看书”这个词的时候,一模一样的发音,在陕西话里就是“砍树”。那么,当唐朝人写下“砍树”这个词,我们今天念的时候,应该是念成普通话的“砍树”,还是“看书”?虽然这种区别对于今天我们读古文、念古诗似乎也没多大区别,但是,在我们研究古代诗歌音律的时候,这个区别就非常重要了。
宋朝的苏东坡诗名很高,苏东坡是四川人,我听过用四川话念苏东坡的诗,很有味道,不比用今天的普通话念逊色。然而,我们能够肯定苏东坡诗词的音律就是按照四川话的发音吗?好像也没有充分的理由。
宋朝还有一个诗人叫周敦颐,也就是写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那个人。历史记载说,周敦颐的诗歌是语言和音律配合最好的。今天我们用普通话来念周敦颐的作品,这种感受并不明显。所谓语言和音律的配合,可以举一个现代的例子让大家有所体会。著名作曲家谷建芬有一首歌叫做《在蘑菇的小姑娘》,谷建芬说,她创作这首歌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念歌词,在念的语调中找到音乐旋律。当我们唱这首歌的时候,“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箩筐”唱腔和念白真的非常接近,这也是这首歌曲琅琅上口的原因之一。可惜现在很多作词、作曲的人,不太懂这个道理。回到周敦颐的问题上,古人评价周敦颐,说他的诗歌和音律最贴近、最符合,用今天的普通话我们难以感受,也许合理的解释就是,周敦颐的诗歌最适合的语言可能不是今天的普通话。
作为语言学的学术研究,中国的语言在历史上有两次大规模制定标准语音的事件,一次在汉朝,一次在宋朝。但是,那时候的语音规范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模糊的。例如汉朝的《说文解字》,对于字音的注释,今天看来就不够精确。举一个例子,按照《说文解字》的主音规则,“刘”这个字的发音可以注释为“李楼切”,也就是“李”的声母同“楼”的韵母相切。但是,“六”似乎也能这么注音。当然,“六”更适合的注音也许是“李漏切”,然而,当我们不知道“李”、“楼”、 “漏”的标准发音时,又如何能获得“刘”、“六”的准确发音呢?《说文解字》的注音法,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循环,你只有掌握“李、楼、漏”的发音,才能掌握“刘、六”的发音,但是,要掌握“李、楼、漏”的发音,你还必须先掌握其他字的发音。这种注音的循环状况,缺少了今天小学生先学音标的标准化过程。同样是“李楼切”,用普通话读,和用四川话读,用广东话读,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难以达到统一语言发音的效果。对于语言学家来说,古代文学作品中很多不符合音律的现象,他们往往用一个简单的说明就带过了——古代发音和今天的发音不同。而我认为,真正的原因是古代官方语言和今天官方语言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