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整合
教育新形势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了新需求。《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容量加大,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很好,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动手、动脑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首先必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教学过程与方式的有机成分,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千万不要滥用。此外,尤其对小学生学习科学而言,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第一手经验是极为重要的,不能用高新技术代替一切。因此,如何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以至发挥整合的“有效性”已成为了广大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热点。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 教学实验 正文: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与科学课整合,为创建科学课新型教学方式提供了全新的环境。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的方式。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科学教学中,就像使用粉笔、黑板一样自然、流畅,这里是一个“糅合”的概念,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课程整合”的教学方式是我国面向新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便小学科学教学朝着自主、特色、个性化的教学方向发展。 小学科学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门新兴课程,它源于课改前的自然课,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取向。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强调课堂互动,关注课堂中愉悦、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它让学生不再是被教师命令控制的一个整体,而是一个被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驱使的不断变动更新的组织,成为活动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教学的重心越来越从教师转向学生、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作为一名一线的科学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有机整合,以适应新科学的课堂教学,更好地促使科学教学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