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协作交流思考

2025-01-01 11:59:3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协作交流思考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这种方法如今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基础,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认知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蓝本,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我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也非常符合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当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式课堂。
一、激发兴趣,从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探究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此,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好“开讲”,一开始就充满趣味、童味,使学生兴趣盎然,产生强烈的欲望,在愉快的心情中跨进知识的大门,一定能促使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机,并持久保持。“我已经得了 6 只小动物,还差 4 只就凑够 10 只了。”“我已经得了 8 只小动物了,还差 2 只就凑够 10 只了。”这是同学们在学习一节数学课-- 20 以内进位加,是老师在给同学们复习凑十的旧知识。同学们手里拿着老师从开学以来奖励给他们的小动物,声音洪亮、争先恐后地在向全班同学汇报他们各自得到小动物的个数。因为这是学生们的骄傲,谁得到的小动物多说明谁表现得最优秀,也可以说这是他们智慧的象征。 在学生兴奋的言语后老师加以肯定及鼓励。伴随着老师亲切的话语,缩短了师生心灵间的距离,引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极大兴趣,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探索新知。
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 " 磁铁 " ,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了的情绪,打动了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教师简短的导人是为学生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人探究阶段。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心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学生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恶习;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学生在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因此,不必担心学生有没有探究能力,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重要的是教师相信不相信学生,给不给学生探究的权利。能相信学生,也能给权利,学生探究水平肯定会提高。
在这一节课上,老师利用学生得到的智慧小动物引入新课。当同学们复习完 10 的组成后,老师提出问题:“两个同学一组,看看你们两个人的小动物加起来是多少只?哪两个同学的小动物相加不够 10 只?哪两个同学的小动物相加超过 10 只了?”一个问题问下去,全班同学马上展开了讨论。如果两个同学的小动物的数量相加不够 10 只,那么学生就能很快地计算出结果,因为这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如果两个同学的小动物 的数量相加超过了 10 只,这也就引出了本节课的新知识--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二、创设和谐氛围,鼓励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人。合作探索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使学生都能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畅所欲言,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想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会与同学合作,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对那些不善于动脑筋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让他们通过认真听,并体验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享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在这里还应正确处理合作探索的实效性,注意合作学习是否流于形式。
在同一堂课上,教师再一次利用小动物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寻找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通过提问:每小组两人共得几只小动物?哪两位同学的小动物相加不够 10 只?哪两位同学的小动物相加超过 10 只?你们是怎么计算的?通过这样几个问题把第一册教材中的所有加法形成了知识网络。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 20 以内进位加法的凑十方法。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同学们两人合作,动手操作自己的小动物,在摆弄的过程中寻找解答的方法。这样打破了老师教学生说套话,整节课老师和学生都为说那几句模式话的语言所累。学生可以按照自己所理解的凑十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想法去说计算过程,学生有自主权。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思维呈现了多样化。例如:老师第一次让两个学生试着利用他们手中的小动物计算时,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有一个一个数出来的;有给大数凑十的;有给小数凑十的。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并不急于评价,而是首先肯定同学们的计算方法都是非常好的,然后再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哪种方法既简便又好算?”在学生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使学生认可,给大数凑十计算起来比较简便。即使有的学生一时想不通,也不要紧,可以在后边的实际计算中慢慢地去领悟。这样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以学定教、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始终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时,不仅要富于创意,而且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情景和生活经验,这样不仅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更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创新能力,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例如:在百分数的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小红跟妈妈去超市,发现街过两个超市里同一品牌商品原来的销售都相同,但现在各自打出了一块招牌:甲超市购物 100 元,送购物券 25 元;乙超市所有商品一律八五折。如果你是小红,应该建议妈妈去哪个超市购物?为什么? 给出这样的问题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部分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选择了自已认为合算的超市购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师通过设计这样一个富有挑战性而贴近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既学习了知识,又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
学生从创设情境、协作讨论到解决问题,始终是学习探究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活动的空间,通过小组活动 , 让每个孩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精心为每个学生创设五彩缤纷的舞台,使每个孩子的智慧得以展示,潜能得以发掘。同时课堂中自始至终进行着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在这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种能力得到了培养与发展。正象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回答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内容摘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探究活动。注重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独立探索,培养探究精神;合作探究,培养探究精神;课堂中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探究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究”乐趣。

关键字:独立,合作,时间,过程,乐趣。

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过去的“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的做法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这就给学生乃至教师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当然也留下了更广阔的思考与发展空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探究活动,经常给学生相应探究思维的熏陶,让学生在主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培养科学精神,这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增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十分有利的。为此,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学生的欢迎。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我在数学课堂中针对“探究性学习”做了尝试与研究,在这里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注重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教育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教师应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看过著名主持人李咏主持的‘梦想中国’节目吗?”这个备受关注的热门节目,学生会十分感兴趣。于是我顺势一引:“在‘梦想中国’的大舞台上,主持人为大家带来好运。今天,这里是智慧的展示台,老师也为同学们准备了金蛋,想看吗?”期待是最佳状态,我趁机出示金蛋,“这里有三个金蛋,两个是空的,只有一个里面藏有好消息,你们猜猜看,可能在哪个呢?”学生马上进行大胆猜测。把握这个导入时机,我紧跟着说:”可能在第一个金蛋里。可能在第二个金蛋里,也可能在第三个金蛋里,这就是一种可能性。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随即板书课题。这一环节设疑激趣。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高涨的探究热情,为进一步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课的伊始我以举国关注的“迎奥运”为主题的情境引入,以“北京绿化工程”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使他们能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中,主动去体验数学、做数学。

二、独立探索,培养探究精神。

独立探索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是学生发展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并作出反应的过程;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过程。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不同的学生也无法代替别人的思考。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机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观察、操作、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做数学”的活动,才能再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来。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我这样教学:(一)、请同学们拿出1号平行四边形,指一指它的面积在哪?安静的想一想,它的面积怎样求?需要测量哪些数据?用尺子测量你认为应该测的相关数据,然后试着列式计算它的面积。

(二)、学生独立测量、思考、列式。

(三)、交流。

这样整个数学的学习过程便成了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即使学生发现了邻边相乘的做法,那也是很有必要的,再通过解决问题冲突让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了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合作探究
,培养探究精神。
  独立探究确实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不要合作探究。相反,合作探究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探究行为不应只是个体行为,还要加强同桌探究,小组探究等探究行为。对教学而言,合作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开展合作探究,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合作对学生而言,是心态的开放,是主体性的凸现,是个性的张扬,是创造性的解放。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与同伴共同努力,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思维活跃。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次合作:我们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到底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刚才的剪拼活动想(出示思考题):

(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拿出那个没有剪的平行四边形和拼成的长方形比较一下,看能不能依据这些关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与小组同学合作完成

四、课堂中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
  数学学习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人的思维是他人所不能替代的。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是在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往往问题提出后,教师很少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要求学生即时作答,生怕“冷场”局面。一旦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又急于启发引导,不顾学生的思维状态。把学生引入教师早已设置好的“思维圈”,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学生连思维时间都不能保证,就更谈不上探究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究,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探究在前,尝试在前,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明确思考的目标,主动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亲自实践,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究圆的面积求法。学生学生把圆剪拼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探究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不是教师为节省时间,包办代替。因此看来,给学生足够探究时间能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五、让学生充分展示探究性解决问题的过程。
  解决问题不只是为了求出一个答案,更重要的是得出答案的探究过程,因为正是这个探究性思考过程展示了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将自己的探究过程再次展示出来,进行反思,及时总结,悟出规律。这样做有以下优点:(一)经常地让学生将自己探究过程整理表达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促进认知的深化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二)让学生展示其探究过程,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想法,发现探究中存在的问题,适时针对性点拨指导;(三)通过对各种不同探究方法的比较,能够使全班同学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从而不仅使学生关心自己的探究过程,还重视探究过程优化。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经过探究,在相互交流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探究方法,反映不同的思维水平。而通过探究过程的展示,使学生相互受到启发,从而发现长方形的周长与长和宽的直接关系。推导出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学生在展示解决问题途径中探究能力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