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心理辅导的后记:

2025-04-13 06:54:2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只说,灾后心理救援,我们可以做点什么?
(选自:中科院心理所专家谈灾后心理援助)
(回答人:林春
简介:林春,男,1965年出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秘书长,国家心理咨询师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范围为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
问:在遇到突发性灾难的时候,如果心理援助还没来得及帮助到我们,该如何进行自救,自己来进行心理调试?
答:一个事件发生以后,视而不见是不可能的。亲人失去了怎么可能视而不见呢,这是实实在在的事,并不是不去面对,它就不是真的,因此一定要回到现实中来。怎样做心理调试呢?我觉得第一、要认识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情绪,并且承认接纳自己的情绪状态。灾后所产生的情绪一般都是负面情绪,悲伤、痛苦、内疚,这都属于正常的范围,不要去否定它。不要觉得,我怎么这样呢,别人都说不要伤心,我还是伤心,我是不是有问题了。伤心没有问题,肯定会伤心,有的人不仅伤心,还有内疚,还有愤怒,这些情绪都很正常,首先要接纳自己的情绪。第二、多跟周围人的交流。我们都学过物理学,一个系统如果是封闭的,跟外界其它系统不能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流,那么很快就会失去结构,而功能又是建立在结构的基础上,没有结构就没有功能了。像疯牛的脑袋里面是糨糊状的,那它就不能维持正常的活动了。人在灾后,很容易出现自我封闭,自责、自疚……各种各样的情绪导致自己减少社会交往,出现回避行为,不愿意跟别人说话,这样其实对人恢复心理平衡,恢复心理功能是不利的。
问:那如果大家都有负面情绪,交流之后会不会更加严重?
答:不是这样的。也许很多人有这样的担心:你也痛苦,我也痛苦,两个人一交流不是双倍痛苦吗?其实不是这样的,交流本身就是宣泄的过程,通过交流,心理压力会减少,对恢复心理平衡、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是有益的。比如说皮肤上长了个疮,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你把它盖起来,看不见它,但是看不见就会好了吗?实际上不是这样。你盖起来视而不见,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损害,你不妨把它打开,该怎么治疗怎么治,当时会疼痛一点,被治好以后就正常了,各种功能又重新具备了。这和我们很多人的常识是不一样的。当人家很痛苦的时候,去安慰他说你别哭了,这并不科学。
问:比如说,一个人的亲人在地震中去世了,我们该怎么安慰他呢?
答:不一定要直接提他的亲人,但是也不要对故意回避或漠视,比如他怀念自己去世的爸爸妈妈的时候,你说别说了,都过去了。这种安慰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会让人觉得你特别冷漠。你可以陪着他,跟他分享对爸爸妈妈的回忆,然后说,如果他的爸爸妈妈活着,会希望他好好地生活。这是天灾,不是人能够控制和左右的,慢慢地,他会对事情有正确的认识,情绪得到充分宣泄,这样有利于他的恢复。安慰和同情要讲究方法,不仅专业的做心理工作的人,社会公众在给别人同情和提供帮助的时候,也要学一点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这样可以使帮助更有效。
问:地震之后,当晚上我收到几个朋友的短信,他们住在高楼上,担心地震了该怎么办。我想问的是,对于不在灾区的人们,怎么面对地震给我们造成的恐惧和负面的情绪呢?
答:假如住在高楼上,有震感,这时候人们有恐慌心理是很正常的,但是还是像刚才说的,多做交流。我们关心灾区,每天的电视,网络的报道和图片,也会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冲击,对正常人来说也会体验严重的负面情绪。如果认知模式和人格特点不是特别合理,或者是不太正常的、适应能力不是特别强的人,他会处于一种应激状态,这种事情很难避免,很无奈。我个人觉得,我们媒体宣传的时候也要把握一个度,地震严重的程度还是要说的,因为消息的公布有利于救灾,也在整体上有利于恐慌情绪的平复。人们往往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特别想搞清楚,你不告诉他,他会从其他渠道了解,很容易把事情的严重性放大。如果什么都解释清楚了,从整体来说有利于恐慌心理的消解。但是宣传的时候要注意,特别血腥的东西还是少发一点。作为普通老百姓,我觉得地震我们已经知道了,每天关心这个事也是可以的,但还是要维持自己的正常生活,这本身也是对抗震救灾的一种支持,如果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悲痛中,看起来令人动容,但是把事情都耽搁了,是于事无补的。所以还是应该正常工作,这本身就是对灾区的支持,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安慰。再就是自己有能力的,可以捐钱,帮助灾区人民。如果平常看到这种惨烈的画面太多了,脑子里想得太多了,自己痛苦得不能自拔,晚上不能睡觉,可以通过跟周围的人交流和沟通,特别是和有心理学知识的人沟通以缓解自己的压力,使自己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如果对自己的生活构成严重且长期的干扰,可以找专门的心理学工作者帮助解决问题。不过,一定是这样的,大部分人都不需要专门的服务和干预。
问:作为心理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您希望今后政府如何加强对重大事件、重大灾害知识的宣传,让大家更愿意接受呢?
答:我觉得我们国家和政府救灾的工作组织得非常迅速,非常有效,比我们知道的以前那些救灾工作好得多。当然还有不够不足的地方,尤其心理服务这方面,我觉得应该纳入国家整个危机救援体系,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工作。在抢救生命和财产以后,心理服务要及时跟进,这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应该有预案,有队伍的准备,有解决问题的专业的模式。平时就应该做好准备,组织一些专家和学者进行系统的研究。再就是在社会上多普及一些人们应对危机的心理知识,如正常的心理反应和不正常的心理反应是什么样的,如何助人、自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