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我国春秋时期,东周王室分封的各个诸侯国势力越来越大,周天子的权威一点一点被削弱了。春秋初期的140多个诸侯列国,经过连年兼并,后来只剩下了几个实力较强的,他们为了争当霸主,不断互相征战。在整个春秋期间,先后有5个诸侯国的国君成为霸主,他们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被史家称为“春秋五霸”。齐桓公是齐国国君,是第一个称霸的国君。他任用晏婴为相国,加强外交建设。而晏婴不负重托,多次出使,凭着自己过人的智慧和胆识,维护了齐国的利益,捍卫了齐国的尊严。
有一次,晏婴出使楚国,楚国大臣按照礼仪为他洗尘接风,但在席间,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楚国下大夫首先发问,他说:“齐自太公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足以与楚匹敌。为什么自齐桓公称霸之后,昙花一现,再不能领袖诸侯了呢?齐国国土之宽广,人口之众多,国家之富庶,加上晏相国你的才智,怎么就不能再崛起中原呢?反而前来与我楚国结盟,这太让人费解了啊!”
晏婴答道:“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于诸侯之后,诸侯连年征战,春秋五霸迭兴,齐国称霸于中原,秦国威震于西戎,楚国称雄于荆蛮之地,这一切固然有人为的因素,可大多数靠的是天意。先前以晋文公的雄才大略,尚且逃亡四方;秦穆公霸于西戎之后,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其死后子孙衰弱,再也难振往日之雄风了。就连你们楚国也一样是在楚庄王之后,常受吴晋两国的骚扰,困苦不堪,难道只有齐国衰弱不成?今日齐国前来交好结盟,这只是邻国之间的友好往来罢了。你作为楚国名臣,应通晓‘随机应变’这四个字的含义,怎么也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呢?”
楚国的下大夫红着脸就退下来了。楚国的上大夫不服气地质问道:“您自以为是随机应变之士,然而齐自内乱以来,齐臣为君死的不可计数,而您作为齐国的世家大族,却不能讨伐叛贼,或弃官明志,或为君王而死,您不觉得羞愧吗?为什么还贪恋名誉地位迟迟不肯离去呢?”
晏婴正色反驳道:“做大事的人,不必拘泥于小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只知道君主为国家的社稷而死时,做臣子的才应该与之同死,而今先君并非为国家社稷而死,那么我为什么要随随便便从先君而死呢?那些死的人都是愚人,而非忠臣,我虽不才,但又怎能以一死来沽名钓誉呢?况且在国家有变时,我不离去,乃是为了迎立新君,为的是保存齐的宗祖,并非贪图高位!假使每个人都离开了朝中,国家大事又有谁来做呢?并且国家内乱,哪一国没有发生过呢?你们楚国不是也有这种事吗?又何必责怪我们?”
这时,又有楚臣不满地说道:“英雄豪杰,必相貌绝伦,雄伟无比,而今相国您身高不足五尺,手无缚鸡之力,只是个徒逞口舌之利的说客罢了。单单依靠口舌,而没有实际的本领,欺世盗名,不感到可耻吗?”
晏婴道:“我听说秤砣虽小,能值千斤,舟桨虽长,不免为水浸没,纣王勇武绝伦,仍旧身死国亡,为什么呢?我承认自己并无出众的本领,愧居相位,却绝不是与您逞口舌之利,只是问有所答罢了。难道让我拒不回答吗?那也太没礼貌了。”
晏婴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善于辞令,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终使楚国大臣们败下阵来。晏婴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晏婴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3朝的卿相,辅政长达60余年,德高望重,人称晏子。
晏子从政睿智,爱民,是春秋时期的人才之一。他出使时能够维护国家尊严,在国内辅助国政时,屡谏齐君。他勤政爱民,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作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有“春秋第一相”之誉的管仲。
晏子
/picurl?url=66037068621
晏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