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有哪些"坑"?如何回归实践育人初衷

2025-01-26 09:09:0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国内知名游学教育专业、新三板挂牌世纪明德宣布,将全面启动2017首届研学旅行在中国·研学课程设计大赛,在全国范围内,面向中小学校长、学科教师,在校大学生等教育工作者征集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方案。据了解,这是世纪明德在2016年12月等11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继率先举办业内首个《意见》交流研讨会后的又一重要举措,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有效推动研学旅行课程化,真正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断促进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最终打造出适合中小学生认知结构和身心特点的课程体系,彰显研学旅行的“中国特色”。

《意见》指出,研学旅行是由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它的核心具体表现为:两个集体,两个结合,重在教育。它以培育创新精神的高远立意,知识整合的教育方式,提供“教育所必须,学校所不足”,用学生们更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完成了对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2016年12月28日下午世纪明德召开的《意见》交流研讨会上,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原党委书记沈振基如是表示:“研学旅行说到底是一个筑梦工程,实际上是把整个孩子的梦、家庭的梦、国家的梦全都融进去了。在研学旅行当中,中小学生可以深度地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化和丰富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样才能使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文化教育有机生动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孩子们树立起文化自信。”

2017年1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要践行知行合一,将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丰富实践育人有效载体。”《2017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工作。”。今年两会,政协委员联名呼吁将徐霞客科考线路纳入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天津、合肥等市的门纷纷下发了推进研学旅行发展的具体细则,研学旅行无疑迎来了“春之声”。那么如何将研学旅行做出中国特色?

世纪明德CEO王京凯告诉记者:“研学是目的,旅行是载体。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后将会发生三种变化:从选修课变为必修课,随机性变为计划性,由少量参与到广泛参与。一个完整的研学旅行应该包括至少五个元素:首先是课程资源,就是学生在出行过程中要掌握的知识、能力以及素养;第二是线路资源,就是需要规划的交通线路及具体的吃、住、行等细节安排;第三是研学基地,即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标的物;第四是研学导师;第五是安全管理方案。”

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研学旅行市场将会迅速爆发,真正的竞争在于产品的竞争。“研学课程首先要主题明确,充分突出研学旅行的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其次要充分延展,打通活动前中后的环节设计,确保研学全过程的教育性、实践性,为研学旅行活动形成系列成果素材,作为研学成效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最后关注学生未来发展,以传统文化、爱国教育、心理教育、情感教育等为载体,助力学生生命成长。比如我们世纪明德研发的苏东坡之路特色营,以苏东坡一生中主要工作和生活的城市为主线,带学生们实地走访湖北武汉、黄州,浙江杭州,广东惠州,海南海口、儋州四省六市,透过他留下的诗词佳句以及史料,孩子们小组探究,探究景点背后的文化内涵,体会诗人当时特殊的心境,及其所处社会的历史背景。到黄冈时,我们邀请语文特级教师在当地给孩子们系统地讲授苏轼在此处所作的诗词,让大家更好地学习、研究,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而且把校内所学融合进来,起到很好的效果。”王京凯补充到。

事实上,早在2016年11月7日下午,世纪明德发起的“依托研学旅行 实践核心素养育人体系”为核心议题的圆桌论坛上,也对此问题进行了解读。

西安市教育局副巡视员田征在会上提出:“西安是首批研学旅行试点城市,由试点到全面推开,有1000多所学校,60万学生参加了这项活动。我们感受到研学旅行是高品质的教育,高附加值的教育。现在西安模式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研学旅行改革工作的一种实践,也基本建起了工作的运行机制。并且我们把学生的研学旅行已经作为一个考试科目,完全纳入到中考招生的录取总分。”

北京市海淀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冯军认为:“发展的平衡最基本的特色就是百花齐放,各得其所。海淀除了有87所高校、200+科研院所以外,还有五百的院士,这背后展示的是海淀所拥有的强大的中国最强大的大脑的集团。它是一个个创新高地,一个创业高地。研学旅行要体验高端的研学旅行,体验最先进的研学旅行,孩子通过研学旅行找到自己的方向,幸福成长,这对他的一生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大家知道圆明园现在是遗址,我们郭教授带着团队20年把圆明园数字复原,如何把它和研学旅行结合起来?我们已经把所有的现在校本需要的内容做成500个模块,可以菜单式自主选择,中国特色是需要有用的,高端的,前端的。”

“我的看法是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不可替代的一种方式。它是大势所趋。研学旅行发展起来,一定需要制度化,常态化,多样化,这就是它的未来的趋势和特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孙云晓表示。

从“游学4.0时代”开始,世纪明德对国内游学行业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而定义了一个行业;2016年11月,世纪明德新三板挂牌上市后,联合研学旅行主管部门、研学旅行示范实验区、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及中外优质中小学共同发起了“研学旅行在中国”系列重要活动,旨在推动研学旅行在中国的全面落地,助力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及多样化呈现。目前,活动已于北京、西安、长沙、呼和浩特落地,并将陆续于甘肃、江苏、山东、河北等地,开展研学旅行优质落地方案及优质资源的推介,于全国全面启动“研学旅行在中国”研学课程设计大赛,研学课程设计大赛系列课程汇编也将陆续编辑并出版,最终实现“研学旅行在中国”到“素质教育在中国”的转换。

回答2:

项目式研学主导思想
冰心先生为北大附小题词: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这是北大附小的校训,也是我们开课的初衷。我们要开怎样的课?我们的基本设想是:秉承快乐优先,深度体验为主的原则,以户外教育思想为指导,通过项目引导的方式,设置半结构化的学习活动。
我们认为研学不能把学生限制死了,不能是过度设计的课程,还要给学生一些自由的空间,即使设计再完美,实际学习发生时,情况也会有变化。只有半结构化,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研学旅行应该是个性与社会性成长与发展的结合,实现人的自由和谐发展。

项目式研学特点
我们要做不一样的研学:小规模,班级定制,深度学习,专业保障、弹性课程、三方合作。以前也做过大规模的,但感觉还是小规模效果好。即使一个班或两个班,其实需求也不完全一样,因为班级情况也一样,有的班需要在团队凝练方面加强培养,有的班可能需要设计研学活动对学科学习加以拓展。六年级毕业班,和五年级也不一样,所以分散组织较好。
我们的研学借鉴了德国的模式,采用项目引导式主题研学方式。项目引导式就是指导孩子进行产品、项目设计,让孩子具体参与项目,包括后期推广。我们借鉴这种理念,强化教师参与,而不是全部依赖外部力量。
我们老师要先进行线路的初探,即使走过很多遍,每次去之前也要再考察。比如先走山还是先走水,先爬长城还是先走峡谷,都应该设计。研学需要让孩子深度体验、深度参与、深度探究、深度合作,泛泛地去看,价值有限。
我们形成了项目式研学的流程,有主题规划、课程设计、线路初探、人员分工、进度协调、评价反馈,项目优化,要吸纳社会、家长参与,形成研学旅行学习共同体。
项目式研学的安全保障
怎样组织呢?大规模组织风险大,安全上容易出问题。以自然野趣为主的研学旅行安全保障难度更大,在大团队和小团队中,孩子的收获和体会是不一样的。我们与专业的保障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模式,与机构合作合作,在一次旅行中,让中年级与高年级都能投入,都能充分地玩耍。
我们的保障机制和人员分工为:1+2+3(模式)。专业保障团队有:北大附小主带老师校长助理、师训主任、二年级组长、教师、班主任等。研学老师、户外指导教师、野战部队复转军人、营地教育导师、昆虫学博士、剪辑师、摄像师等。
孩子在研学旅行中成长
研学主题规划主要是自然教育,有生存技能、环保教育、青山行动。我们组织学生去水泉沟峡谷徒步活动,孩子们在山、泉、石头之间放飞自己,融入自然。我们还做了长城城砖的测量。
孩子们在活动中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如全程保持队形,拼劲全力确保不落下队友,作为小组里唯一的男生代表,一路照顾女同学彰显绅士风度。孩子们倡行环保,一路提着大大垃圾袋,责任感洋溢在心理。午餐的香气引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一只蚂蚱落在了一位同学的腿上,同学们的第一反应是吃惊、害怕,紧接着蜂拥而上,投入观察。就这样玩虫子整整两个小时,原来预设的活动都被打乱了,所以研学的课程需要半结构化的。研学应该是自然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实现不经意的成长 。
研学旅行的问题与困惑
我们也有很多问题、困惑与思考,问题是对于研学旅行的教育理念,目前未必都能认同。困惑是:没有不受伤的成长,但需在可控范围内。另外,小规模是高品质的前提,但成本高昂,谁来支付? 研学路线的弹性空间亟待专业开发和设计,如何彰显教师的主体角色?教师才是研学桥梁的设计师,心灵成长的研训师 。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探索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