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元宵节有什么习俗

2025-01-03 16:02:3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细数新化过年老风俗

梅山人过年,并非仅指春节这一天,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这一段时间,都称之为过年。腊月二十三到年三十,为“迎春日”。也叫“扫尘日”。这段时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居室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旧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霉运、晦气通通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梅山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
打扫完卫生之后,还要挂灯笼、贴春联、窗花、“福”字等等。大红灯笼一般挂在屋檐下,一排挂四至六个,将节日妆扮得红红火火。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梅山地区突出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的种类很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等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的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梅山人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剪纸是梅山人喜爱的一项民间艺术,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表达了吉祥的美好愿望,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这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有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之意。梅山地区还很盛行贴年画,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年货。鸡鸭鱼肉、油茶酒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等等,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携带的礼品,为孩子添置一两件新衣服。
梅山人年前准备工作还有杀年猪,打豆腐,舂糍耙等。将近年关,梅山人要把养了一年的生猪杀掉,猪肉除了给邻居亲友每家送几斤之外,其他的都用来薰制腊肉。梅山的腊肉以奉家的柴火腊肉最为著名。豆腐以白溪的最为著名。糍粑以水车的最为著名。腊肉和豆腐用来做过年的菜肴,糍耙则是人们春节拜年的礼品。
所有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就到了除夕了。除夕之夜是全家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游子必须在除夕之前赶回家来,全家人团团圆圆地吃上一顿年夜饭。
年夜饭之前,梅山人家家都有吃砧板肉的习俗,而且是经炖煮熟透的腊肉在未上桌之前,就在砧板上边切边吃。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菜了。梅山人除夕的年夜饭,无外乎是“鸡鱼丸子肉,海带蛋花粉”。这是梅山人最传统的节日菜肴。梅山人过年还有一道最重要的菜叫“三合汤”,这道菜用牛肉、牛血和牛肚皮炖煮而成,预示全家和和美美、团团圆圆。年夜饭一般做九个菜,表示天长地久之意。吃饭的时候,只能说吉利的话,更不允许小孩啼哭。家长一般在年前就反复叮嘱小孩子,不能说“不想吃了”,要说“吃不完了”,等等,图个口彩,盼个吉利。
吃完年夜饭,就进入守岁阶段了。这天晚上,全家欢聚一堂,围炉而坐,叙旧话新,通宵不眠。除夕守岁也是全国各地盛行的一种习俗。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现在人们守岁,大多全家老小一起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或者三五成群聚在室外燃放烟花,把天空妆扮出一种“火树银花不夜天”的节日氛围。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天亮之际,新的一年来到了。“爆竹声中一岁除”,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辞旧迎新。和全国其各地一样,梅山人正月初一放爆竹,最初是为了辟邪除凶,吓跑那种叫作“年”的恶兽。在古时的传说中,年是一种给人们带来恶运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走,万物生长,遍地开花。由于年惧怕鞭炮的声响,于是,过年燃鞭炮驱赶年兽的习俗流传至今。现在人们燃放鞭炮从最早的驱邪意义完全演变成一项娱乐喜庆活动,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吉祥。
放完炮之后,人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早早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兴旺发达。第一次拜年叫作“出行”,一般选择关系亲近、平安富足的人家作为出行的对象,以图全年博个好彩头。
拜年也有讲究,梅山地区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拜年的礼品,都是年前已准备好的糖果糕点、鸡蛋糍耙。客人来拜年,主人家必须以好酒好菜相待,路程远的亲戚还要留下来住宿一两晚。客人临走之时,所有礼品一般原封退还,不能令客人空手而归,好客的主人往往还要添上一两件礼品。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梅山人一般不下地劳作,全院子的人聚在一起进行着一年中最热闹的闹新春娱乐活动。舞龙、打拳是闹新春的主打戏。龙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图腾,中华民族的子孙是龙的传人。据专家考证,最早以龙为图腾的是长江下游的古代吴越民族。汉初五年,吴越人梅绢为了逃避汉高祖刘邦的追杀,进入并定居在梅山。梅山地区的多元化、多民族的融合与文化的交流,使舞龙活动在梅山地域盛行并一直流传下来。最初,人们舞的是草龙。在紫鹊界一带,至今仍然能够见到舞草龙的习俗,这种形式已被人们做为一大文化遗产保留了下来。
现在的龙都以红黄相间的绢布做成,长约20米,龙头张嘴眦目,犄角峥嵘。一条龙需12名壮实汉子才能舞动,其中执龙头的人犹为重要。舞龙的队伍中还有一个执龙珠的人和一套八排锣鼓。龙一般是某一姓族人共同置办,所以,舞龙队伍前还有四到八名执族旗的人。舞龙队伍所到之处,人们必须燃放鞭炮迎来送往。如果哪家新造华堂,或有新贵人拜新年,舞龙的队伍就在这户人家屋前的坪场上舞了起来。舞龙的时候,锣鼓齐鸣,鞭炮轰响,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煞是热闹。
舞龙完毕后,便是武术表演活动。长拳、棍拳、桌拳、凳拳是梅山最传统的武术表演形式。先前舞龙的汉子个个都是打拳的好手,大家轮流上场,轮翻表演。实力雄厚的舞龙队还可以表演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比如果把两张方桌叠在一起,表演者一个纵蹦跳上去。或者用喉咙顶铁梭标,赤脚踩过烧红的瓦片。
一场表演下来,半天时间就过去了。打发舞龙队伍的彩礼也很隆重。主人用四方茶盘托出礼品。其中份量最足的是一个大红包,另外还有烟酒、鸡蛋和糍耙等等。
梅山人春节期间还有“唱土地”习俗。三五个人,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走访,唱的都是一些祈福颂祝之词。这种唱腔与内容和梅山山歌一样,音调高亢清越,颇受人们喜爱。唱完之后,主人家必有礼品相赠。
梅山的春节娱乐活动一般要闹到正月十五才结束。过了元宵节,人们便收心拢意,进入春耕生产了。一年之际在于春,现在开始投入一年的辛勤劳作, 是为了获得一份好的收成,以便来年过一个更热闹的春节。

回答2:

一事南无,折却长须